从“安全”到“肝损”——中药饮片使用中不可忽视的风险
中药饮片是国人服用的天然药物,历千年而不衰。近年来中药肝损频发,打破了人们的“天方言”“不药而治”。从“安全”到“肝损”,隐患和风险到底体现在哪里?值得思考。
一、中药饮片引起肝损伤的原因
(一)药物本身的因素
(1)药材本身含肝毒性成分:何首乌、雷公藤、千里光等中药饮片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生物碱在人体肝脏内的代谢产物存在肝毒性。代谢产物可以与肝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物质结合,影响肝细胞正常的结构,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及死亡。随着肝细胞受损的进一步累积,肝功能逐步出现异常,例如:转氨酶的升高、胆红素的代谢障碍等。大黄、虎杖、决明子均含有蒽醌类衍生物,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伤肝。
(2)药材质量问题:包括药材品种混淆,如将有毒的“关木通”误作“木通”使用;将有毒的“土三七”误当作无毒的“三七”使用。产地差异,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其化学成分和毒性可能有很大差异。炮制不当,中药炮制(如蒸、煮、炒、炙)是减毒增效的关键步骤,如附子、半夏等需特定炮制减毒,炮制不达标则毒性残留。储存不当药材发霉,如产生黄曲霉素、变质也会产生肝毒性物质。污染,如药材霉变产生黄曲霉素,或种植过程中农药、重金属残留等问题。
(3)药物相互作用:饮片之间的联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两种或多种中药饮片同用可使进入体内的药物经肝脏代谢变化产生差异,比如黄药子与大黄联用,2种药物进入肝脏后可能相互作用加重肝脏毒性。
(二)使用的相关因素从“安全”到“肝损”——中药饮片使用中不可忽视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