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现在早餐店大部分都是预制的了:5毛包子背后的生存战与信任困局
“刚咬开的包子皮馅分离,粥喝着滑顺却没米香,这早餐怎么越来越像‘加热即食’?”上班族张女士的疑惑,戳中了无数人的日常。如今走进街头早餐店,标着“现做现包”的招牌下,可能藏着冷冻坯料;喊着“现熬米粥”的后厨,或许只是在冲调浓缩料包。预制早餐的全面入侵,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成本、效率与需求碰撞出的必然结果。
预制菜的普及,本质是早餐店的“生存自救”。在人力成本年均上涨8%的当下,传统早餐店早已不堪重负——若全程现做,至少需3名师傅凌晨2点开工,而改用预制食材后,1名员工提前1小时加热即可营业,人工成本直降三分之二。更关键的是原料成本差:批发的预制包子每个成本低至0.3-0.5元,火腿肠夹心卷14元能买20个,而现做包子光肉馅成本就可能超过1元。对净利润率不足5%的早餐店而言,预制菜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效率革命更让预制菜成为“流量密码”。早高峰的90分钟黄金时段,现做包子1小时最多出100个,而预制包子蒸箱一次能出300个,煎饼用预调面糊1分钟就能做好1个。连锁品牌更依赖这种标准化:中央厨房批量生产后冷冻配送,既能保证每家店口味一致,又能将食材损耗从18%压降至6%热点话题,这也是74%的连锁餐饮都自建中央厨房的原因。
但消费者的感受不会说谎。71.33%的人对餐厅使用预制菜感到不适,核心矛盾在于“信息差骗局”——明明是加热的冻品,却打着“手工现做”的旗号卖高价;8元一碗的皮蛋瘦肉粥,成本可能不到2元,还靠增稠剂模拟绵密口感。口感的落差更直观:预制包子皮厚无弹性,肉馅成坨难辨肉粒;现做包子则表皮蓬松带麦香,馅料多汁有层次,一尝便知区别。更让人揪心的是健康隐患,某冷冻包子钠含量每100克达450毫克,一个就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近四分之一。怪不得现在早餐店大部分都是预制的了:5毛包子背后的生存战与信任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