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发生今年秋冬首次PM2.5污染 多因素叠加导致
自10月23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南部出现细颗粒物(PM2.5)污染,近几日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局部地区达到中度污染。针对此次污染过程,多地积极采取行动,科学依法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密切关注此次过程,并邀请专家解读污染成因。进入秋冬季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历了连续的“优良天”,但近期出现了首次区域性PM2.5污染过程。28日,区域扩散条件再次系统性转差,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形成连片污染带。
分析本次污染过程的原因,主要是区域污染排放维持高位。在污染高值时段,区域PM2.5硝酸盐占比超过四成,表明工业和柴油车(机)排放的氮氧化物及其二次转化是主要原因。此外,静稳、高湿、逆温等多因素叠加,导致区域气象条件明显恶化。本次污染过程呈现出典型的“累积-短暂缓解-加重”的阶段性特征。受本地排放和区域污染影响,北京市PM2.5浓度快速上升。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根据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情况,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采取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措施。截至2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区)已依法启动预警。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计,30日,受东北弱冷空气影响,京津冀中北部城市空气质量将有所改善,但河北中南部及河南北部城市仍可能出现短时中至重度污染。31日,随着偏西北冷空气持续作用,区域空气质量将自北向南逐步改善。京津冀发生今年秋冬首次PM2.5污染 多因素叠加导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