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痛点该重视了 危机时刻的隐患
明明车就停在眼前,乘客却不知道车门该从哪开。这些年,“隐藏式门把手”被车企演绎出各种花样:按压弹出后再拉门、侧拉解锁即开门、伸手内扣或外拉触发解锁、按动按钮实现弹出解锁,更有甚者,车门上完全不见把手踪迹,需借助APP才能解锁。
高端、低风阻、一体感、智能化,车企的词藻不断堆砌叠加,但消费者的抱怨从未停歇:“打车像解谜,开门靠猜谜”。网约车司机直言,20个乘客至少12个打不开门,不得不购买提示贴纸“教”乘客开门。隐藏门把手在北方地区甚至因寒冷冻住,需要先拿温水“化开”。从电容感应时灵时不灵,到按压杠杆藏玄机,再到全隐藏式无把手的极致简洁,有些车门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些看似新颖又高级的开门方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车辆出现事故,这些复杂的车门就变成了危机时刻“锁死”的生命通道。多数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没有机械冗余设计,碰撞断电后直接失效。某央企下属专门测试汽车技术安全机构提供的测试结果显示,这类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98%。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在最近几年的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导致救援延误甚至危及乘客生命的案例并不罕见。
一个小小的门把手对风阻的影响不到0.1%,对续航增益可以忽略不计,却被冠以科技感和低风阻的高端标志,这无疑给驾驶者和乘客带来更多学习成本和不必要的麻烦。
事实上,隐藏式车门只是这些年汽车设计“形式主义”的一角。中控屏取消实体按键导致驾驶分心,单踏板模式导致误操作、无边框车窗密封缺陷……许多所谓的“设计创新”都在背离汽车这一交通工具安全第一的本质属性。
9月24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热点话题。征求意见稿的核心亮点在于直击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痛点。安全技术要求明确,车门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确保救援人员可快速着力;更强制规定,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即便断电或碰撞后也能徒手开启。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痛点该重视了 危机时刻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