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香锅刺客 称重后的价格惊吓
当你有机会掀开麻辣香锅选菜区那扇透明的玻璃门时,即便是再精明谨慎的成年人,手掂着芹菜、土豆和藕片,也很难算清楚账。称重之前看起来不多的东西,称重后却让人感到心酸。服务员不动声色地把盆往秤上一搁,钱包里的钱瞬间减少,即便你足够精打细算,依旧会被显示屏上的价格吓到。
如今在餐饮界,“刺客”这个词比榨菜还下饭。雪糕品牌钟薛高的倒下早已在账本和评论区里预示。巅峰时期的钟薛高年销十亿,资本估值四十亿,但理想很快败给了现实。随着雪糕刺客人气未散,麻辣香锅作为“穷鬼刺客”的新晋代表悄然崛起。三万家门店,200亿元市场,麻辣香锅靠着锅里那两勺油和一大把火锅底料,走出了人均八十元的高端路线。最早的麻辣香锅其实是巴蜀人民的家常味道,便宜、随意,肉素混搭,辣而不呛,麻而不闷。有人说北京是麻辣香锅的“再创地”,但这不妨碍它原本就是平价快餐。几年前,下班路上二十块钱就能吃一顿香锅。
然而近年来,麻辣香锅的价格飞涨。与之相比,麻辣烫也只能算是后来者。网友控诉:三百块钱一盘香锅,里面拍照都找不到几样菜,点菜时像自助餐,付款时却像是劫后余生。明明都是蔬菜,价格却比超市里的肉还贵。毕业生们自嘲大学四年吃得最多的是香锅和麻辣烫,而如今连这些“温饱选手”都快吃不起了。
更讽刺的是,麻辣香锅变贵并非因为缺乏竞争,反而吸引了杨国福、胖东来、海底捞等巨头纷纷进入这个市场。新店开得比邻里岗亭还密,菜单不断更新,仿佛这是香锅界的春运现场。商家们利用现炒、明档、锅气等卖点吸引顾客。小谷姐姐这样的连锁品牌取消口味费、拓展新品,强调现炒锅气;胖东来则打出明厨亮灶的大旗,用真牛肉、真蔬菜吸引顾客。
将“刺客”标签挂在麻辣香锅身上,并非商家的错觉,更多是消费者的无奈。尽管如此,三万家店依然照开不误,尤其在一线城市CBD,年轻人没时间吃长桌火锅,组局喊话的需求又难以满足,香锅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不过,真正能叫得出名字的连锁品牌屈指可数,赛道多是小型加盟、单打独斗,价格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忠诚度低,商家只能在配料和“锅气”上下功夫。麻辣香锅刺客 称重后的价格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