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应该怎样处理卖不完的食品 避免浪费与保障安全并重
近日,一段上海网红面包店夜间闭店时大量倾倒销毁成品面包的视频引发热议。消费者认为该店有浪费粮食之嫌。
记者探访了涉事门店,店长潘女士证实此事发生在9月13日,表示这是由于对预计销售量估计错误导致的。根据公司规定,面包不可隔夜销售,目前也没有制度会在夜间降价销售,一般就直接报损处理。
大量面包被扔掉确实让人感到刺眼,有浪费粮食的感觉。对此,店家难免会受到舆论批评。虽然“对预计销售量错误估计”有些无奈,但人们还是希望商家能更审慎一些,避免这种浪费。
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虹桥所执法人员也上门调查。店家承认因上海暴雨天气导致销售量下滑,正常情况下面包店报损率在3%-5%左右热点话题。后续公司将加强管理,确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闹出这么大风波,相信店家之后会引以为戒。
客观来说,简单谴责商家并不能解决问题。浪费粮食固然不对,但食品安全同样重要。销售隔夜面包可能存在问题;临期打折从经营角度看也有难度。网民指出,低价时间段可能会有人来买,万一有人吃坏肚子,商家还得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论从财务报表还是健康风险角度,商家都有一定的顾虑。
烘焙行业的食物浪费问题一直备受诟病。据统计,全球每年烘焙1.85亿吨面包,其中有高达10%被丢弃。指望商家完全精准地评估需求并不现实,但为了规避风险,很多处理方式又确实太过粗暴。
解决办法之一是将这些临期食物回收,分发给需要的人。但这面临成本问题,货物运输、分发、人员雇佣等都需要资金支持。从货币化角度看,这陷入一种悖论:为了节约粮食(某种程度上的省钱),却可能需要更多的经费,这看起来并不“经济”。商家应该怎样处理卖不完的食品 避免浪费与保障安全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