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记得吃饽花 非遗传承与创新
8月28日清晨,青岛市即墨区大信街道向阳新村的面点工坊里蒸汽弥漫。老师傅将金黄色的南瓜泥混入面粉中,反复揉压直至面团光滑柔软。一旁排列着数十个木质“榼子”,上面雕刻着福字纹、鱼形、寿桃、元宝等图案,这些传承两百多年的民间木雕模具等待着与食物的再次结合。
随着“咯噔”一声响,面团被按进模具,反手一磕,一只栩栩如生的“面鱼”便落在案板上。这清脆的声音唤醒了胶东七夕最独特的味觉记忆。据《胶东民俗》记载,自清代以来,当地就有在农历七月初七用“榼子”制作巧果的习俗。小巧的“串花”仅拇指大小,烙熟后用红线穿成串挂在孩子脖子上,既可作为玩具也可食用;而较大的“花儿”则成为节日主食。
“七月七,巧娘娘下凡织彩衣;饽花甜,面塑成蝶绕七夕。”王晓娟哼唱着老歌谣,“吃了这口‘巧饽饽’,手更巧、心更暖。姑娘们在这天都要比谁做的巧果最精美。”
如今,在向阳新村的标准化生产车间里,传统与现代正发生奇妙碰撞。除了传统的白糖、蜂蜜口味,还开发了南瓜、紫薯、抹茶等新口味。王晓娟拿起一个南瓜巧果介绍道:“这是采用蒸熟的南瓜加牛奶、鸡蛋制成,不含任何添加剂。”目前工坊每天生产上千斤巧果,油煎款香脆,蒸制款软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现在购买巧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少新人将其作为结婚伴手礼,企业开业时也会订购“福禄寿喜”系列讨彩头。通过社区团购、朋友圈和抖音销售,这种传统面食正逐渐成为新晋“网红”。
2024年,向阳新村成立了“青岛金谷臻禾农业有限公司”,打造了“信大嫂”“谷道向阳”两个品牌。这些带有榼子花纹的巧果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20万元。此外热点话题,工坊还承接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亲手体验巧果制作,使非遗文化在实践中得以传承。
“七夕,愿爱如饽花,久藏不腻,常品常新。”一位青岛小嫚小赵在朋友圈晒出刚收到的巧果礼盒,并写道:“这是奶奶的味道,也是我们青岛人独有的浪漫。”从老人怀念的童年零嘴到年轻人追捧的民俗美食,一块小小的巧果以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讲述着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七夕节记得吃饽花 非遗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