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果越来越甜 是用了“科技狠活”吗 究竟发生了什么?
水果越来越甜 是用了“科技狠活”吗
【水果越来越甜 是用了“科技狠活”吗】8月24日消息,#水果越来越甜 是用了“科技狠活”吗#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注热点新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国朝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水果的整体甜度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上升趋势。以深受人们喜爱的桃子为例,这一变化尤为明显。回溯至五年前,在备受瞩目的“赛桃会”上,那些糖度能够达到13%至14%的桃子,已然被视为品质上乘、口感出众的佼佼者。然而,时过境迁,若将同样甜度的桃子置于今年的“赛桃会”中,它们或许只能勉强达到参赛的基本门槛。因为,在今年的赛场上,“佼佼者”们的糖度普遍飙升至了惊人的18%至20%,其口感之甜润、风味之浓郁,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崔国朝解释,这种甜度的显著提升,主要归功于农业科技的两大进步:一是育种技术飞跃,分子育种助科学家定位多种水果调控甜度关键基因,育种专家可高效选育高甜度新品种。二是种植管理精细化,现代水果种植走向标准化等,通过先进农艺措施显著提升果实糖分积累。“另外,特定的气候条件,也会促进水果糖分累积。”崔国朝补充道,比如今年很多地方出现了高温干旱天气,这些地方的水果较往年普遍更甜。
针对网上流传的“通过喷洒或注射甜蜜素来增甜水果”的说法,崔国朝明确表示,这不现实,一方面,喷施甜蜜素只能带来表皮或局部微弱的甜感,如同“蘸糖水”,增甜效果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注射甜蜜素会破坏果实的完整性,容易引发细菌感染,导致果实腐烂变质。另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大量水果进行逐个注射,不仅较繁琐还会带来高成本,不具备可行性。
近年来,分子育种技术的突破为水果甜度提升提供了核心驱动力。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成功定位了西瓜、桃子、葡萄等水果中调控糖分积累的关键基因。例如,桃子中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相关的基因被精准锁定后,育种专家可通过杂交聚合技术,将多个高糖基因整合到同一品种中,培育出糖度突破18%的新品种。五年前,“赛桃会”上糖度13%-14%的桃子已属优秀,而如今这一标准仅够参赛门槛,冠军品种的糖度普遍达到18%-20%,口感从“清甜”升级为“浓甜”。
这种技术革新不仅限于桃子。在新疆,科研人员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糖度达16%的“早黄蜜”哈密瓜,较传统品种提升30%;在广西,分子育种技术使沃柑的糖酸比从12:1优化至18:1,甜度更纯正。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显示,2020-2025年间,全国主栽水果品种的平均糖度提升了2.3个百分点,其中分子育种贡献率超过60%。
现代种植技术的标准化与精准化,为水果糖分积累提供了科学保障。以河南省中牟县西瓜种植为例,瓜农乔三林采用“吊蔓技术”让西瓜悬空生长,使果实周身均匀受光,糖度分布更均衡;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在西瓜膨大期精准控制钾肥施用量,促进糖分向果实转运;采收前15天停止灌溉,避免糖分被稀释。这些措施使中牟西瓜的糖度从12%提升至14.5%,直供高端超市。
在葡萄种植中,疏叶透光技术成为关键。新疆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种植户通过去除老叶、病叶,使果穗暴露在阳光下,光合作用效率提升40%,糖度增加1.5-2个百分点。此外,智能温室的应用进一步突破自然限制,山东寿光的草莓种植基地通过调控温湿度与光照时长,使“章姬”草莓的糖度稳定在12%-13%,较露天种植提高20%。
气候因素对水果糖分积累的影响不容忽视。2025年夏季,全国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这种“极端气候”反而成为水果增甜的“天然催化剂”。以新疆库尔勒香梨为例,干旱条件下,植株为减少水分蒸发,会主动合成更多可溶性糖(如果糖、葡萄糖)以提高细胞液浓度,这一生理机制使香梨的糖度从14%升至16%,同时香气更浓郁。
昼夜温差的作用同样显著。在甘肃民勤,蜜瓜种植区昼夜温差可达20℃,白天高温促进光合作用制造糖分,夜间低温抑制呼吸作用消耗养分,使蜜瓜的糖分积累效率提升50%。科学监测显示,昼夜温差每增加1℃,水果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提升0.3-0.5个百分点。
以上就是【水果越来越甜 是用了“科技狠活”吗】有关内容,了解最新热点资讯请关注今日热点资讯__实时热搜榜_热点话题_热点关注_今日热点新闻事件。揭秘!水果越来越甜 是用了“科技狠活”吗 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