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约550万人面临感染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我国广东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科学认识与全民参与是阻断传播的关键一步。什么是基孔肯雅热?是否会人传人?如何防控?北京某三甲医院疾控科专家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民无须恐慌,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是预防关键。”
意为“弯腰驼背”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热点话题,这两种蚊子喜欢白天活动,吸血高峰分别为早上6至8时和下午5至7时。据介绍,基孔肯雅病毒于1952年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发现,在当地方言中“基孔肯雅”意为“弯腰驼背”,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专家表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为何此次疫情规模扩大?有专家分析称,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适宜的气候条件。今夏气温上升、雨水增多,为白纹伊蚊等的生存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环境,扩大了蚊媒的种群规模与分布范围,增加了人群被叮咬的概率。二是人口流动频繁。随着国际交流和国内人员流动增加,病毒被输入并扩散的风险升高。三是蚊媒防控难度大。专家详解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