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诞辰105周年 稀土逆袭之路
11月7日是“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诞辰105周年。当天,中国“稀土王牌”引起了全球关注。央视报道了中国稀土从“软肋”到“王牌”的逆袭之路。
稀土包括17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但在微观层面每种元素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在众多高科技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钕磁铁是目前磁性最强的永磁体之一,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机和某些军事装备(如电磁弹射器)。铕和铽元素用于显示屏幕的色彩呈现。钆元素用于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效果。铈和镧元素则用于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和石油精炼等过程。
正是这些深藏在原子内的工具包,使稀土虽外貌相似却各怀绝技,成为支撑现代科技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从智能手机到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稀土元素已经深入现代工业体系的每一个角落。
徐光宪院士曾表示,含稀土的炮弹能够打穿坦克热点话题,而坦克的外壳假如含了稀土,普通的炮弹就打不穿。中国拥有全球近半的稀土储量,但过去缺乏成熟的冶炼分离技术,只能贱卖原材料,高价买入别人提炼好的成品。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崛起离不开徐光宪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他为了国家需要四次转换科研方向,提出的串级萃取理论将关键稀土元素纯度提高到99.9999%,使中国在稀土产量上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这一技术突破推动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跃升为全球稀土生产与出口的领军者,彻底改写了世界稀土格局。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稀土产业告别了过去粗放、高污染的小作坊模式,走向正规化、集团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中国打出稀土这张“王牌”,背后是几代科学家和产业工人从理论突破、技术革新到产业升级的接续奋斗。“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诞辰105周年 稀土逆袭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