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鱼”到底能不能放心吃?丁香酚安全之争背后的监管困境!
“麻醉鱼”到底能不能放心吃
【“麻醉鱼”到底能不能放心吃】“只需一滴,鱼儿任你摆布。” 电商平台上,一名渔用麻醉剂商家在短视频中这样宣传。今年 9 月,一则记录水产商户用 “鱼麻药” 处理活鱼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话题 “‘麻醉鱼’到底能不能放心吃” 随后登上百度热搜。这些被麻醉的鱼安全吗?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对主要麻醉成分丁香酚仅有检测方法,却未规定残留剂量标准,监管处于 “灰色地带”。而这种 “麻醉鱼”,很可能早已出现在你的餐桌上。在今年 9 月网友发布的 “麻醉鱼” 视频中,商户将活蹦乱跳的鱼倒进充满泡沫的方形塑料桶后,鱼很快安静下来。该网友解释,这些鱼不是死了,而是被 “麻醉” 了,目的是避免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减少死亡率。
这类产品在电商平台并不少见。一款成分为 “丁香酚” 的产品月销量上千,被商家称为 “醉鱼黑科技”。一名江西商家介绍,其店铺从 2023 年开始大量供应渔用麻醉剂,所售 “渔夫宝” 产品丁香酚含量超过 99%,主打 “100% 纯天然原料”。有商家提醒客户 “一般是 2 升水兑 5 毫升丁香酚,运输不能超过 1000 公里,否则鱼会晕死过去”。
水产批发商家坦言,丁香酚麻醉效果显著,能至少减少一成鱼类在运输过程中受伤死亡,每车预估可减少损失上千元,而麻醉成本仅需 10 元左右。“麻药丁香酚有芳香性味道,一般换水后会隔两三天再卖,而且鱼要换了水才会醒过来。” 一名水产批发商家说。在电商平台,宣称可用于麻醉鱼的丁香酚产品价格在 20 元 / 100ml 左右,且 “量大价优”“一滴鱼全醉”。巨大的经济效益驱动着这一做法在水产行业的普及。
针对渔用麻醉剂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广东地区一名水产行业研究员表示,丁香酚可从丁香树、柴桂等植物中提取,但用于运输鱼类方面,“国内并没有明确规定 —— 处于既不禁止,也不支持的状态,态度比较模糊。”2019 年和 2021 年,市场监管总局和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丁香酚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然而,曾参与上述方法起草的检验单位指出,这些文件 “未规定此类麻醉剂是否能在水产品中使用,也未明确丁香酚的残留限量,‘是作为检测方法的指导’。”
农业农村部相关渔业养殖部门工作人员解释 “国家只规定了丁香酚的检测方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相关执法依据,尚未纳入强制检测的范围。”丁香酚用于水产品麻醉有无危害,业内说法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丁香酚 “高效、安全、价格低廉且不会诱发鱼体产生有毒及突变物质”。但 2016 年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表的文章指出 “当前国内外学者多侧重于麻醉效果的研究,安全性研究得很少。市场中麻醉剂品种多,有些对水产品或对人类存在安全性隐患。”
华南地区一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委会建议丁香酚的人体可接受日摄入量为 2.5mg/kg,60kg 成年人每天吃 150mg 以上才可能对身体有害。此外,“丁香酚不耐高温易挥发,通过蒸、煮、炖等热加工一般可有效去除残留”。南平市疾控中心的跟踪调查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鱼体内丁香酚的检出率从 58.14% 上升至 88.1%,但检出量仍非常有限。风险评估表明,我国居民通过吃鱼摄入的丁香酚量远低于人体可接受日摄入量。
关于丁香酚的使用,世界各国的做法并不统一。据公开资料,丁香酚被用作食品添加剂,在中国、美国和欧盟等可合法使用。作为渔用麻醉剂,丁香酚在日本、新西兰、南非等可合法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地区规定,食用鱼须经过一定停药期后方能上市销售,对丁香酚的水中直接投放量也有限制。例如,日本、新西兰、南非等国要求食用鱼在麻醉后须经过停药期才能销售,并对水中丁香酚的直接投放量设限。相比之下,我国这些配套管理仍属空白。
随着 “麻醉鱼” 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不免担忧:我们餐桌上的鱼安全吗?根据调查,通过正常饮食摄入的丁香酚远低于危险剂量,常规烹饪还能进一步降低残留。然而,监管空白的存在意味着风险控制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商家手中。“麻醉剂运鱼有一定优势,不可能完全禁用。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其中的药物残留。”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汤保贵指出。在监管标准明确前,消费者可通过观察鱼的状态、闻有无异常香味来判断。
以上就是【“麻醉鱼”到底能不能放心吃】有关内容,了解最新热点资讯请关注今日热点资讯__实时热搜榜_热点话题_热点关注_今日热点新闻事件。“麻醉鱼”到底能不能放心吃?丁香酚安全之争背后的监管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