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为何要死守红军城 战略价值与地下防线
当红军城两侧俄军的合围缺口被压缩至1公里,这条不足步枪有效射程两倍的距离已成为乌军的终极生死线。俄军的机枪火力点、迫击炮阵地与无人机小组织成了密不透风的火力网,任何试图穿越的乌军车辆或单兵都将沦为精准打击的目标。这座被战火吞噬的城镇灾难已进入倒计时。乌军明知必死仍坚持抵抗,原因是红军城的战略地位和地下防御体系的重要性,而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亲赴前线的身影更增添了这场绝境之战的悲壮与悬疑。
红军城的战局进入了最惨烈的收尾阶段,俄军两大进攻集群形成的“铁钳”距离完全合拢仅剩1公里。这一距离已缩短至机枪扫射可直接封锁的程度,意味着乌军最后的逃生通道已被压缩成一条死亡走廊。俄军在缺口两侧精心部署了交叉火力点:重机枪阵地居高临下,覆盖整个开阔地带;迫击炮阵地标定了预设射击诸元,能在数分钟内实施饱和打击;无人机小组则24小时盘旋,用红外摄像头捕捉任何移动目标。
这种立体封锁让突围成为奢望。乌军士兵私下坦言:“别说开车,就算趴在地上爬行,也会被无人机发现。”此前,乌军第155机械化旅的一支突围小队曾尝试在夜间穿越缺口,刚进入开阔地带就遭到俄军FPV无人机与机枪的联合打击,全小队仅3人生还。俄军的战术意图明确:以绝对火力优势封锁缺口,将被困的5500余名乌军彻底困死在城内热点话题。
然而,俄军的推进并非毫无阻碍。秋季的暴雨让红军城周边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俄军的后勤补给效率,部分装甲车辆陷入泥潭无法机动。但这一劣势被俄军的无人机战术成功弥补——通过大量FPV无人机和巡飞弹,俄军持续切断乌军的地面交通线,即便自身补给缓慢,也能凭借火力优势牢牢掌握主动权。乌克兰军方报告显示,通往红军城及米尔诺赫拉德的多条公路已被俄军无人机完全封锁,乌军的地面补给车队几乎无法突破。乌军为何要死守红军城 战略价值与地下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