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会员店的迎合与拒绝 会员权益何在?
山姆会员店的迎合与拒绝 会员权益何在?山姆会员一天下9单被APP拒单,提示“超出合理消费”。这个“合理”的边界,到底该由平台的算法定义,还是会员的真实需求说了算?当付费会员连“想买多少”的自由都要被限制,当客服只能用“以页面提示为准”来搪塞,山姆标榜的“会员优先”,正在变成一场关于权益边界的拉锯战。毕竟,会员交的不只是钱,还有对平台的信任——而信任,从来容不得模糊的尺子。
山姆限制下单的理由很明确:防范代购。但问题是,代购为什么会存在?答案藏在山姆的货架上:大包装的网红单品、限量供应的爆款商品,这些本是为家庭消费设计的商品,却成了代购的“扫货目标”。比如1.5kg的瑞士卷、6人份的烤鸡,小家庭一次吃不完,代购拆分成小份售卖,反而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这到底是会员“太能买”,还是平台的商品设计没有兼顾多样化需求?
据联商网2024年会员制商超报告,国内会员制超市用户中,42%是单身或二人小家庭,他们对小包装商品的需求长期被忽视。当平台固执地只提供大包装,却又限制购买次数时热点话题,其实是把这些真实需求逼向了代购。与其用“限购3单”堵漏洞,不如从供应链源头解决问题:推出小包装选项、增加日常商品的供应量,让真正有需求的会员能买到,代购自然失去生存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