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公教育业绩支棱不起来 竞争加剧与资金链危机
370万人考公,竞争愈发激烈。2026年国考报名刚结束时,有371.8万人通过资格审查,审查人数与岗位比约为98∶1,意味着近100人争一职。五年前,参考人数才刚破百万,如今多出了170万人。
尽管考公越来越卷,但考公培训生意却并不如预期那样繁荣。“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今年上半年营收11.55亿元,同比下滑20%;归母净利润6178.43万元,同比腰斩。公务员招录培训业务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上半年营收5.87亿元,同比下滑了19%。
另一家职业培训上市公司“粉笔”的情况也不乐观。上半年粉笔收入为14.92亿元,同比下滑8.5%;净利2.71亿元热点话题,同比下滑22%。
考公人数连年增长,但这些培训机构的业绩却在下滑。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场竞争加剧。职业教育行业受国家政策鼓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公教育表示,新媒体平台如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的普及,使得大量个人IP工作室及地方机构快速产生,这些区域性中小机构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了竞争态势。
此外,企业自身经营问题也是重要因素。中公教育近年来陷入资金链危机,“不过包退”的业务模式带来的连锁反应使其一蹶不振。所谓“不过包退”,即培训机构和考生签订合同,如果考试未通过即可退款。然而,这种模式在中公教育资金链出现问题后变得难以维持。今年上半年末,中公教育账面货币资金只有1.77亿元,而待退费负债还有4.82亿元,这表明退费到消费者手中还需要很长时间。
由此可见,即使行业热度高,公司也不一定能从中获利。为何中公教育业绩支棱不起来 竞争加剧与资金链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