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创业搞AI的文科生,现在怎么样了 人文视角下的AI创新
随着GitHub Copilot、Cursor等编程助手的成熟和普及,AI创业的技术门槛大幅降低,“会不会写代码”不再是创业的核心壁垒。相反,谁能更懂用户、更精准定义场景、更有效组织团队,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两年,一批文科生已经悄然开启AI创业,他们以独特的视角与能力打破“文科生难搞技术”的刻板印象。这些文科生并非技术出身,却凭借兴趣和热情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对需求的深度理解,在AI创业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路径。最近数月,访谈了几位创业做AI的文科生发现,他们普遍从人的角度出发做AI产品,探索AI与人的关系,更具人文性,而非单纯地用产品提升用户生产效率。这与追求用户增长和市场规模的理科生相比,有较大差异。
今年6月,社会学专业出身的陈郅悦参加了杭州创业森林的一场52小时挑战赛黑客松。她想打造一个“虚拟直播间”热点话题,没有真人观众,只有由AI生成的弹幕、评论与互动。早在参赛前,陈郅悦就希望做这样一个陪伴类产品。与其他参赛者不同,她学习写代码不到一年,开发经验微乎其微。然而有了AI编码工具的帮助,她已经熟悉产品开发的全流程,从UI/UX设计到前后端、部署几乎都能应对。去年年初,陈郅悦还在一家AI生图创业公司实习,担任产品经理时经常因提出新需求被开发同事轻视。这种地位上的不对等一度让她受挫,萌生了成为独立开发者的想法。毕业后她全职学习代码,但进展并不顺利。直到强编码能力的AI工具出现,陈郅悦花了三个月独立开发出一款AI旅游App—Adventure Snap。今年以来,她参加了至少三次类似黑客松的创业活动,每次都在限定时间内将一个产品想法做出demo。一次比赛中,她在80多人中脱颖而出,还获得了软件奖。第一批创业搞AI的文科生,现在怎么样了 人文视角下的AI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