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测今年并非冷冬 气候波动需警惕极端天气
专家预测今年并非冷冬 气候波动需警惕极端天气!每到秋冬之交,“今年是不是冷冬”的疑问总会登上热搜。今年也不例外,随着气温起伏加剧热点话题,社交媒体上关于“寒冬将至”的讨论再度升温。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章大全明确表示:“冷冬”并非预测概念,而是冬季结束后的统计结果。公众热切追问的“今年会不会冷”,在气象学上其实是个“伪问题”。
所谓“冷冬”,依据的是国家标准《冷冬等级》(GB/T33675-2017)。其判定有严格门槛:需待12月至次年2月结束后,统计全国数千个气象观测站的冬季平均气温。若某一站点气温距平低于其标准差的0.43倍,即被认定为“单站冷冬”。当全国超过一半站点或覆盖面积达到此标准,才可判定为“全国性冷冬”。这一过程如同年终审计,数据说话,不容主观判断。
公众与科学界对“冷冬”的理解存在鸿沟,根源在于感知与标准的错位。对普通人而言,一场暴雪、一次寒潮足以让人感觉“冷得破纪录”。但气象学中的“冷冬”是整体性、统计性的概念,看整个冬季、全国范围的平均气温是否显著偏低。正如章大全所言,“冷冬”是气候事件,而非天气现象。人们感受到的“冷”,往往是阶段性极端天气,而科学定义的“冷冬”是长期趋势的量化结果。
这种认知差异也解释了为何近年来“冷冬”鲜被官方认定。数据显示,自1990年代以来,我国共出现6个全国性冷冬,全部发生在2012年之前。此后虽多次遭遇拉尼娜事件——这一通常与我国偏冷冬季相关的海洋现象——但受全球变暖影响,冬季气温总体偏暖。例如2020/2021年冬季,即便在拉尼娜背景下,仍被正式记录为“暖冬”。这说明,单一气候因子已难主导全局,全球变暖正在重塑冬季气候的底层逻辑。专家预测今年并非冷冬 气候波动需警惕极端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