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赛事看人文经济学大文章 文体搭台经济唱戏
要让游客从初次访问转变为频繁回访,关键在于多方面展现城乡的独特魅力。例如,“苏超”进入淘汰赛阶段后,球迷的热情依旧高涨,自开赛以来已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超过380亿元。
线下,人们为了观看比赛而前往城市,亲身体验江苏的风情;线上,许多网友和观众守在直播前,通过互动和讨论参与其中。“苏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体育赛事范畴,成为多方参与的“体育盛宴”。
类似的成功案例还包括贵州台江台盘村的“村BA”,以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的“草原村排”。这些赛事都以群众为主角,展示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贵州台江台盘村,篮球、芦笙演奏和苗族舞蹈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尽管常住人口不足8000人,却有超过5000人参与排球运动,甚至自筹资金建设室内排球馆。这些活动不仅反映了群众的热爱,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为文体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文经济学的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高质量的人口发展为动力。体育消费作为发展型消费,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度契合。预计到2024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3.0平方米。随着自然生态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体育产业正在快速增长。跑步健身、徒步野营等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流行,攀岩、匹克球等小众运动也受到更多关注。近五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0%。这种“投资健康”“乐在其中”的消费趋势具有持久的动力。
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各地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如扬州与镇江的“早茶德比”、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的“村超”对垒,吸引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文体活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场演出、一次音乐节或一座博物馆都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唯有持续地展示城乡的魅力,才能将一时的热度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增量。从群众赛事看人文经济学大文章 文体搭台经济唱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