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车门把手藏,就怕电控开门凉
电控隐藏式车门把手在断电或事故中可能失效,导致救援困难,工信部已出台新规禁止全隐藏式设计,强制要求机械释放功能以确保安全。
电控门把手的核心安全隐患
电控隐藏式门把手依赖电力系统,一旦车辆断电(如碰撞、电池故障或极端天气),门把手无法弹出,导致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中保研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典型案例包括2025年成都小米SU7事故,救援人员因车门无法打开延误救援,最终破门失败。此外,冬季结冰、系统故障或设计缺陷(如操作空间不足)进一步加剧风险。
工信部新规的强制性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工信部于2025年9月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核心内容包括:
禁止全隐藏式设计:要求每个车门(除尾门)配置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确保断电或碰撞时可手动操作。
操作空间标准:车门外把手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便于救援人员快速施力。
实施时间表:新规拟于2027年1月1日生效,新申请车型有7个月过渡期,已获批车型有19个月缓冲期。
行业应对与安全替代方案
车企正转向更可靠的设计以平衡美观与安全:
半隐藏+机械拨片方案:如吉利银河M9、问界M7等车型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搭配独立机械拨片,断电时仍可手动开启,兼顾风阻优化与安全冗余。
技术优化措施:部分品牌增加加热丝防冻(-20℃开启率96%)、防夹传感器和加密通信系统,但成本较高(400-1000元/套),普及率有限。
新规推动行业从“科技噱头”转向“安全冗余”,例如特斯拉和小鹏已测试极寒环境弹射方案,比亚迪和吉利研发双弹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