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续航里程有望翻倍 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成功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固体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这一研究成果已于10月7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并获得该刊编辑推荐,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国际竞赛中取得重要进展。黄学杰表示,全固态电池未来有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电动汽车等领域。利用这种新发现,未来电池包内可以填充更多活性材料,结合金属锂负极可使单体电池能量密度超过500Wh/公斤,加上全固态电池系统的简化,整车续航里程将大幅度提升。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被誉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关键。它凭借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强的安全性,被全球科研机构与企业视为替代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方向。但长期以来,固体电解质与金属锂电极之间的“固-固界面接触”问题一直制约其走向实用。黄学杰介绍,传统技术路线中,固体电解质与金属锂电极无法自然紧密贴合,界面存在大量微小孔隙与裂缝,这些缺陷不仅会大幅缩短电池寿命,还可能引发内部短路等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普遍采用“外部加压”方案,依赖笨重的机械装置持续施加超过5MPa的压力,导致电池体积庞大、重量激增,无法满足新能源车、便携电子设备等场景的实际需求。
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负极和固体电解质的固-固界面接触难题,实现硫化物电解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在低压力甚至无压力下正常工作。研究团队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借助电场作用,让碘离子在电极界面处聚集,形成富碘界面层。这层界面主动吸引锂离子,将它们精准地填充进所有缝隙和孔洞,实现电极与电解质的紧密贴合,且无需外部加压。实验表明,在标准测试条件下,这款电池经过数百次循环充放电后,性能依然保持稳定优异,远超现有同类全固态电池的水平。新能源车续航里程有望翻倍 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