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女销冠被造黄谣不能仅追责 AI造谣需警惕
10月10日,青岛保时捷销售中心的牟女士通过社交媒体表示,近期发现了一些由AI恶意合成的虚假视频和不良视频,并强调这些视频是完全伪造的。她决定对造谣者宣战。
牟女士今年34岁,因在2023年一年内卖出170辆保时捷而引起关注。2025年1月3日,她再次声称连续两年达到了这一销量。由于出色的销售成绩,她在舆论中遭受了各种猜测和非议。她多次发视频澄清,确认年销量确实为真,客户中有六七成是女性,并且没有私下与客户外出吃饭的行为。
尽管牟女士多次解释和澄清,但效果并不理想。有人刻意编造热点,用“造黄谣”的方式蹭流量、博眼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许多人对销售职业存在误解,认为她的成功取决于某些“场外因素”。
这种偏见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可容忍。恶意造谣不仅伤害了牟女士,还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公序良俗。牟女士已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坚决追究所有涉案人员的责任,并悬赏征集有效线索。公众应保持耐心,等待调查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由AI合成的不雅视频短时间内迅速传播,浏览量可能达到900多万。随着AI生成技术的普及,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风险。以前针对牟女士的谣言多停留在文字和图片层面,现在强大的AI生成技术使得制造虚假视频变得容易,这正是此次事件迅速发酵的原因。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9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要求所有AI生成的内容都要“亮明身份”。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出台了细化规则,加强对AI生成信息的标识,提升了治理手段。
然而,大量AI生成信息仍游离于规范之外。一方面,平台需要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常态化监测,但技术发展迅猛,甚至可能逃避审核;另一方面,一些AI生成的信息可能通过点对点形式传播,难以防范。因此,在同情牟女士的同时,也需要思考AI生成内容对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的长远影响。
对于来路不明的视频内容,公众需要保持辨别力与耐心,不要轻易被猎奇心理驱使,更不应主动传播和转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媒体:女销冠被造黄谣不能仅追责 AI造谣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