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香港影视从业者“北上” 开启合拍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大批香港影视从业者北上和一系列政策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共鸣与产业优势正在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竞争力。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为正处于低谷期的香港电影市场带来转机。
根据CEPA,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可享受国产片待遇,并允许香港电影在通过审查后不受进口配额限制。这使得香港电影得以借助内地的资金、资源和庞大观众群体重获生机,许多香港电影人也开启了北上之路。寰亚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郑剑峰回忆道:“我算是第一批北上的人,当时我在香港做的很多港片,因为CEPA政策优惠,就可以开拓内地的市场。政策刚生效的两三年,香港合拍片也只有每年十部左右,后来最高峰时每年超过30部至40部。”
在与内地电影市场的融合过程中,香港电影创作者探索出新的创作路径。从《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再到《长津湖》《中国机长》,擅长警匪动作片的香港导演将快节奏、多线索、重细节、讲究视觉冲击等拍摄技法融入主旋律电影创作中,开辟了主旋律电影的新市场空间,拓展了新的商业模式。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指出,在合拍过程中,不仅是在创作、制作、产业流程方面更进一步推进,还在文化、观念甚至意识形态主题的表达上有共通性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