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聚变赛道传来大利好 BEST项目迈进新阶段
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的一座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的主机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研制并落座,标志着该项目主体工程进入部件研制和工程安装加速的新阶段。
2025年5月1日,BEST项目的总装工作正式开始。总装工作是项目建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需要将超导磁体系统、磁体馈线系统、杜瓦、冷屏、包层以及偏滤器等部件精确安装至主机基坑内。在BEST项目主机大厅内,六台液压千斤顶配合激光跟踪仪将重达400吨的杜瓦底座毫米级精准落位。这一过程运用了航天级姿态控制系统,每调整0.1毫米就需要同步校验12个支撑点的受力数据,创下超大型部件安装领域的新纪录,为后续6700吨主机的稳定运行打下基础。
聚变能源被称为“人造太阳”。过去五年来,全球聚变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金额接近百亿美元。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其中磁约束聚变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核聚变发电的技术途径,主攻方向是托卡马克装置,安徽合肥的BEST装置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以来,我国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取得了重大科研突破和核心工程推进。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1亿摄氏度高温下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刷新稳态运行时长纪录;中核集团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电子温度1.6亿℃的“双亿度”运行,综合参数达国际先进水平;BEST项目成功实现杜瓦底座落位,并朝着2027年完成建设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的目标加速迈进。此外,新奥“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验也取得重要进展,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该装置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
随着资本持续涌入和技术不断进步,业内对于核聚变商业化的时间点逐渐清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认为,最迟到2030年,一定能让第一盏“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当前聚变产业已经迈入关键十年,我国主要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累计达到15个,分布在全国多个省市。一个由国家战略资本、地方产业资本和民营创新资本共同驱动的结构正在形成。
以BEST项目为例,主导建设方之一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初始注册资本50亿元,并在2024年6月增至145亿元,股东涵盖安徽省与合肥市国有平台、中央企业、中国科学院及社会资本。该公司正按照“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BEST)——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首个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推进。
目前,我国聚变产供链体系初步成立,由中核集团和中科院为代表的两大聚变能研究机构分别牵头成立产业联盟。BEST装置的供应链则由16家A股上市公司构成,包括上海电气、西部超导、百利电气和安泰科技等。我国核聚变赛道传来大利好 BEST项目迈进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