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上大学何须急着问退役 多元选择应被尊重
近日,中国跳水名将全红婵参加了暨南大学2025级迎新大会,正式成为一名大一新生。这本是人生新阶段的喜事,却引发了不少网友猜测她是否即将淡出赛场,甚至选择退役。一时间,舆论场上议论纷纷,有人担忧她的身材变化,有人分析她的伤病情况,更有人提前为她“规划”起退役后的出路。
这种高度关注的背后折射出一种普遍的功利心态。人们关注全红婵,某种程度上是在关注中国跳水能否再添金牌;讨论她的去留,某种程度上是在评估她还有多少“赛场价值”。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奥运冠军”“体育明星”等光环之外,她首先是一名刚满18岁的年轻人,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
该如何看待一名大一新生的职业选择?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全红婵,也关乎我们如何看待年轻人的成长路径。职业选择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正是探索自我、寻找方向的关键时期。他们通过课程、社团、实习去体验和试错,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同样,全红婵也有权利在这段时光中思考自己的未来——是继续奋战跳台,还是专注学业拓展新知,或是寻找“学训结合”的平衡点。这应是一个基于个人意愿、身体状态与职业规划的理性决策,而非被舆论裹挟下的被动选择。
遗憾的是,当下舆论环境略显得焦虑和急功近利。全红婵的身体发育、体重变化、伤病恢复,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和解剖。这种过度关注无形中构成了一种压力,仿佛她必须永远保持巅峰状态,永远满足公众的期待。否则,就是“令人失望”,就是“应该退役”。
事实上,跳水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有其自然规律。20至25岁通常是黄金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柔韧性、恢复能力与伤病风险都将影响竞技表现。如郭晶晶般跳至30岁的案例实属凤毛麟角。全红婵今年18岁,正处在职业生涯的关键转型期——她需要适应身体变化、调整技术动作、重新寻找比赛节奏。这一过程既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全红婵上大学何须急着问退役 多元选择应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