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发现体型“巨大”蝗虫 引发食用热议
合肥发现体型巨大蝗虫!8月27日,一位科普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在合肥发现一只正在产卵的棉蝗。从发布的图片看,这只棉蝗体型堪比成人手掌,外观敦实如“小坦克”。专家证实,棉蝗是安徽省内体型最大的蝗虫,成虫体长可达10厘米以上,主要栖息于山顶荒草地,合肥周边的桴槎山、四顶山等地均有分布。专家还提到,棉蝗在北方部分地区被当作美食,油炸后肉质丰满、风味独特。这一消息引发网友热议:蝗虫真的能吃吗?它的营养价值如何?
蝗虫是直翅目蝗科昆虫的统称,全球已知超过1万种,我国分布约1000种。它们以群体迁徙和暴食植物著称,历史上曾引发多次重大蝗灾。例如,2020年东非蝗灾导致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然而,并非所有蝗虫都危害农业——棉蝗虽体型庞大,但主要取食豆科植物,且分布范围有限,通常不会造成大规模灾害。
蝗虫的生命周期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以棉蝗为例,其一年仅繁殖一代,7-8月为成虫交配产卵高峰期。此时雌虫体内卵粒饱满,肉质最为丰腴,这也是专家提到“北方部分地区将其油炸食用”的原因热点话题。
人类食用蝗虫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我国《周礼》中就有“蝗虫为膳”的记载,而墨西哥、泰国、非洲等地至今仍将蝗虫视为传统食材。从科学角度看,蝗虫是否可食用需满足两个条件:无毒且可消化。
野生蝗虫可能因摄食有毒植物(如某些豆科植物含生物碱)而积累毒素,但棉蝗主要以无毒豆科植物为食,且人工养殖的蝗虫可通过饲料控制安全性。此外,高温烹饪(如油炸)可破坏大部分潜在毒素。
蝗虫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每100克干蝗虫含蛋白质60-70克(牛肉约20克),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维生素B12、铁、锌等微量元素。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推荐昆虫作为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方案之一,蝗虫正是重点候选对象。
尽管蝗虫营养丰富,但食用时需注意以下问题:过敏风险,昆虫蛋白与甲壳类动物(如虾、蟹)相似,过敏体质者需谨慎;寄生虫防控,野生蝗虫可能携带寄生虫,需彻底加热(建议油炸或烧烤至全熟);农药残留,若蝗虫栖息地靠近农田,可能接触农药,需避免采集此类区域的个体;生态保护,大量捕食野生蝗虫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建议选择人工养殖产品。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开展蝗虫养殖产业,通过控制饲料和环境确保安全性。例如,山东等地养殖的东亚飞蝗已成为特色美食。合肥发现体型“巨大”蝗虫 引发食用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