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暑热开始消退,为什么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天气变化揭秘
处暑节气,暑热开始消退,为什么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天气变化揭秘。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季节更迭。民间流传的“上午处暑冷飕飕,下午处暑热死牛”这句农谚,为处暑增添了神秘色彩。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暑便悄然而至。这意味着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早晚开始有了凉意。不过中午的气温依然较高,甚至暑热明显,让人感到闷热难受。
如果处暑节气在上午交节,也就是中午12点之前,往往预示着冷空气活动增强,天气转凉较快,早晚温差显著增大,人们体感上会比较凉爽。而如果处暑节气在下午交节,暑热消退会变得缓慢,高温天气可能持续甚至加剧,仿佛连健壮的牛都难以承受这酷热,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会比较热。从科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与阳气强弱密切相关。上午阳气未盛时交节,阴寒之气易占主导;下午阳气旺盛时交节,余热滞留更久,这也符合现代气象学中“冷空气南下节奏”和“副热带高压撤退速度”的规律。
2025年的处暑节气落在8月23日上午9时01分,属于“上午处暑”。按照农谚的说法,今年处暑后的天气可能会偏凉,让人提前感受到秋天的凉爽。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区气候差异大。北方受冷空气影响更直接,转凉会比较明显;而南方则受海洋气候调节,即使处暑后,“秋老虎”可能依然会持续一段时间热点话题,暑热难消。因此,即使是“上午处暑”,不同地区的人们感受到的天气变化也会有所不同。
处暑不仅带来了天气的变化,也与农事活动紧密相连。处暑时节正是农作物收获的关键时期。“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田野里呈现出一片繁忙的秋收景象。我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增大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也因此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但同时,绵绵秋雨时常光顾,农民朋友需要特别关注天气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处暑节气,暑热开始消退,为什么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天气变化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