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七月初一:2个好消息、2个坏消息 处暑特别提示
明日七月初一:2个好消息、2个坏消息 处暑特别提示。眼看8月即将进入下旬,8月23日将迎来今年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今年的处暑有些特别,据说六十年一遇,其中蕴含着不少门道。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天气逐渐变得凉爽,标志着夏天正式过渡到秋天。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终于能盼来一些凉快的日子了。从这之后,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白天可能还有些热,但早晚已经能感受到丝丝凉意,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秋意更加浓厚。
今年的处暑有几个特别之处。首先,处暑在出伏后,民间有“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的说法,指农作物在这个时候进入成熟关键期,充足的光照和热量有利于水稻灌浆、玉米拔节等,田野呈现出一片金黄丰收景象。今年的处暑是8月23日,而出伏是在8月19日,这意味着处暑节气在出伏以后,对农民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天气冷得迟一些,庄稼生长环境适宜,有助于好收成。
然而,也有两个坏消息。今年处暑当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初一日,撞上杨公忌日。杨公忌日在民间被认为是凶日,相传由著名风水宗师杨筠松推算出来,许多人会在这一天避免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搬家、结婚、开业等,以求心理上的安稳。此外,今年处暑在农历七月初一,预示着可能会出现“秋老虎”现象,即短期回热天气,导致气温回升,持续高温。尽管如此,这种天气对秋熟作物有利,也方便秋收。
在处暑期间,需要注意三件事。首先,防秋燥。处暑后天气干燥,空气湿度降低,容易出现皮肤干、嗓子干等症状。饮食上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芝麻等,并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其次,春捂秋冻。虽然天气转凉,但也不要急于添太多衣物,适当“秋冻”可以增强抵抗力。不过,老人、小孩和体质弱的人要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最后,处暑在鬼月,心存敬畏。七月被称为“鬼月”,传统观念中有许多忌讳,如晚上少出门,尤其是不去河边、坟地等地方;路边的东西不要乱捡;祭祖时要心怀敬意,遵循传统习俗。这些讲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为了传承。
了解这些好消息、坏消息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天气变化,顺利度过夏秋交替的时节。明日七月初一:2个好消息、2个坏消息 处暑特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