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明确不实行“非升即走” 减轻青年教师压力
考核不通过就退出,这给许多高校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但近年来,多所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开始强调不再实行“非升即走”的政策。例如,中国海洋大学明确表示,聘任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教授的人员将纳入事业编制,并享受良好的学术环境,无“非升即走”政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宣布所有岗位都有编制,不实行非升即走政策。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和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样提到招聘岗位为事业编制,无非升即走要求。
所谓“非升即走”,通常是指青年教师在入职高校后,在约定的时间内需完成一定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任务。如果未能通过考核,他们可能面临离职或转岗的风险。这一制度旨在促进高校人才竞争,激励青年学者产出成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它也给青年科研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分析指出,部分高校的非升即走政策存在淘汰率高、考评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可能导致青年教师过度关注短期成果而忽视长期学术积累与教学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有人建议改革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分类评价机制;改善科研支持方式,打破“唯帽子”论;同时完善年轻教师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支持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全国政协委员张博曾提出,在制定高校“准聘—长聘”制指导文件时,应合理设定转正比例,全面评估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多方面业绩,重视考核主体的多元化,结合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价,鼓励创新并宽容失败。此外,还应允许青年教师对绩效考核结果提出异议,并为从事特定类型研究的教师提供特殊支持。
目前,一些高校正在优化非升即走机制,比如构建涵盖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至关重要。一位高校教师表示,当前青年教师确实面临着较大压力,因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多所高校明确不实行“非升即走” 减轻青年教师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