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反内卷北大先动手了 取消绩点引热议
大学反内卷北大先动手了 取消绩点引热议。北京大学的一纸公告在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7月25日,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一系列优化本科学生学业评价的重大改革措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举措是自2025级本科新生起,学生学业评价将全面取消绩点排名,成绩单将作为学业情况的完整体现。
对于这次改革,北大学生的反响不一。有人为此鼓掌叫好,感叹“早生了几年”;也有人表示自己喜欢卷绩点,只因为这是没有背景、没有家世的普通人的唯一出路。绩点伴随着每个大学生走过大学四年,比别人更高的绩点意味着优先级更高的保研名额和综测评定中更靠前的排名。在这种考核机制下,知识似乎变成了副产物,而绩点才是学生追求的结果。
如今在大学里普遍实行的绩点制,一直以来伴随着不少批评的声音,“会加剧高分低能”可能是其中声量最大的一条。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大学中成绩膨胀热点话题、分数虚高带来的问题。尽管如此,绩点自出现以来就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标准并长期存在。绩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的美国,1894年哈佛大学率先使用学分制,到了20世纪初,美国各个高校也逐渐推行。绩点制度也是从那时诞生,之后被多国沿用至今。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高校陆续进行学分制改革,绩点制作为学分制的配套机制,成为高校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和成果的重要考核标准。一门课的成绩越高,最后的平均绩点也就越高。有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绩点在大学中占的权重之大:“评选各种荣誉称号或申请国家奖学金的时候,绩点的参考占比达到80%。”可以说,绩点是大学中最重要的一条游戏规则。大学反内卷北大先动手了 取消绩点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