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千班万元校庆捐赠倡议引争议 自愿还是负担?
高校千班万元校庆捐赠倡议引争议 自愿还是负担?近日,信阳师范大学为庆祝50周年校庆,向往年毕业生发起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倡议书提到,活动主要以毕业班级为单位,由各毕业班级联络人向所在班级校友发布捐赠倡议,自愿参与,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
该倡议引发了争议。尽管校方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捐赠活动秉承自愿原则,数额不限,且目前收到的最高班级捐款为2000元,多数班级捐款不超过200元,但“千班万元”的目标还是让不少人感到压力。一些往届毕业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们毕业后生活压力不小,难以承担如此高额的捐赠;也有网友质疑这种带有明确数额指向的倡议是否真能做到完全自愿。
高校在校庆节点向校友发起捐赠倡议是常见做法。学校发展离不开校友支持,校友通过捐赠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与回馈,也是一种情感联结。然而,募捐应充分尊重校友意愿,不能让捐赠成为负担,更不能因过于强调数额而让捐赠变了味。
现实中,人们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差异巨大。在这种情况下,统一设定一个捐赠目标难免让部分人陷入尴尬境地。若为了达到目标,班级群出现“劝捐”现象,无疑会削弱捐赠的自愿性,甚至引发对母校的负面情绪。
高校募捐应细水长流,培育校友捐赠文化,而非依赖一时的大额捐赠。高校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如开展多样化的捐赠项目,让校友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组织校友参与学校建设项目,以志愿服务、技术支持等非资金形式贡献力量;举办校友文化活动,增强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捐赠热情。此外,募捐过程要公开透明,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或设立奖助学金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才能赢得校友长期的信任与支持。
对于信阳师范大学此次“千班万元”捐赠倡议,校方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募捐策略。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淡化具体数额要求,鼓励校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随心捐赠,才能让捐赠行为回归纯粹,真正汇聚起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谊,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千班万元校庆捐赠倡议引争议 自愿还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