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养老”,四个问题如何解?
试点企业为小区居民推出测血压、上门做饭和维修电器等各种“物业+养老”服务
徐房物业“物业+养老”服务站
本报记者李一能孙云解敏
做好大城养老,解决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关键。在上海“9073”养老服务格局中,90%的老人仍将以居家养老作为安享晚年的主要方式,谁能为他们提供稳定、靠谱、贴心、优质的服务?可选方案之一,是离市民最近的物业公司。
今年4月21日,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市房管局印发《上海市推进“物业+养老”服务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批在徐汇、黄浦、长宁、虹口、普陀、杨浦、闵行、嘉定、松江等区试点。转眼3个多月过去了,试点情况如何?“物业+养老”将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记者走访调查上海多个试点小区,发现早在《方案》推出前,已有不少物业进入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第一线。
服务当中“找刚需”
不久前,家住徐汇区古美小区72岁的陈阿姨去医院看病,身边跟着一位年轻姑娘,前前后后帮她打理妥帖,比如医生在开医嘱时,姑娘细心地将药名和服用说明用笔记下。这让医生都感到好奇,悄悄问她:“这位是您的谁啊?这么贴心,是女儿吗?”陈阿姨笑着回答:“不是女儿,是物业的陪诊员。”原来,这是小区去年推出的“物业+养老”服务项目。“物业+养老”,四个问题如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