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人越来越多?专家劝告:天热可睡觉,也别做这3件事

1个月前 (07-20)热点话题32

  


  

每年夏季,全球因高温死亡的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每年因极端高温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6.6万。

  


  

而在中国,近五年来因高温中暑死亡的报告病例增长了近37%,这一数字远超公众想象。在我十年的三甲医院急诊科工作经历中,每到酷暑季节,医院里总会迎来一波因高温导致的各类疾病患者,其中不乏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

  被忽视的"热杀手":不只是中暑那么简单

盛夏午后,一位58岁的建筑工人被同事发现倒在工地,送到我所在医院急诊时,体温已高达41.3℃,虽经抢救,但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离世。

  

而让我们医疗团队痛心的是,在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患者在感到不适前一天晚上,为了消暑,竟然喝了大量冰啤酒,并开着空调直吹睡了一整夜。

  

很多人认为,高温天气最可怕的不过是"中暑",只要多喝水、待在阴凉处就能避免。但高温对人体的伤害远不止于此。高温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脏病、脑卒中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还会加剧原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甚至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数据,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会上升15%-28%,而非中暑导致的死亡实际上占高温相关死亡的80%以上。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公共健康问题。

  三大致命行为:高温天做这些事堪比"慢性自杀"

在我接诊的高温伤害患者中,有超过70%的人都承认曾有过这些"致命行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毫不知情这些行为与自己的病情有直接关联。

  1.高温天饮酒"消暑"—体温调节失控的隐形杀手

夏日啤酒sales暴涨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健康风险?很多人以为喝冰啤酒能迅速降温消暑,实际上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酒精会扩张外周血管,短期内确实会让人感觉凉爽,但同时也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干扰人体正常的散热机制。当环境温度过高时,饮酒后人体无法通过正常出汗来散热,反而会导致体温持续升高。

  

更危险的是,酒精还会导致脱水,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尿液排出,进一步加剧高温环境下的脱水风险。我曾接诊过一位三十出头的患者,盛夏午后与朋友喝了六七瓶啤酒后,回家不久就出现了头晕、恶心、皮肤干热等症状,送医时已发展为重度中暑,幸好抢救及时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2.长时间冷水浴或猛开空调—温差刺激的致命风险

  

当温度飙升至35℃以上时,冲个凉水澡或是待在18℃的空调房似乎是再舒适不过的选择。这种做法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突然的温度变化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血压骤升,对于心血管系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或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在高温天气中,温差超过8℃的环境变化可使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提高23%。

  

我记得去年夏天,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长期有高血压病史。在40℃的高温天气下,回家后立即冲了20分钟冷水澡,随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被家人紧急送医,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虽经过积极治疗,但仍留下了一定的神经功能障碍。

  3.高温下剧烈运动—"健康行为"的危险陷阱

每逢夏季,公园里仍能看到不少人在烈日下跑步、打球,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出汗多=排毒好=更健康"。这种认知是危险的。

  

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会使体温急剧升高,心率加快,代谢率上升,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引发热痉挛、热衰竭甚至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死亡率高达40%-70%的致命状态,一旦发生,即使是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也难以挽救。

  

我曾经在一个35℃的下午接诊过一位20多岁的年轻小伙,他在操场上连续打了两小时篮球后突然晕倒。送医时体温42℃,已出现意识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早期表现。经过72小时的重症监护治疗,虽然保住了生命,但他的肝肾功能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

  夏季高温生存指南:专业且务实的建议

了解高温的危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以下是我作为一线医生,结合最新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的实用建议: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避开10:00-16:00的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果工作性质特殊,必须在户外,则应每工作1小时休息10-15分钟,到阴凉处休息并补充水分。

  

清晨6:00-8:00或傍晚18:00以后是夏季运动的黄金时段,此时温度适中,空气质量较好,是户外活动的理想时间。

  科学饮水与饮食调整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高温天应主动、少量、多次饮水,每天至少2000-2500ml。老年人由于口渴感减弱,更应设置饮水提醒,确保充分水分摄入。

  

在饮食方面,增加含钾丰富的食物摄入,如香蕉、西瓜、黄瓜等,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减少高盐、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和水分消耗。

  


  合理使用降温设备

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控制在7-8℃为宜,例如外界温度为35℃,室内温度设置在27-28℃较为适宜。避免长时间处于强冷空调环境中,进出空调房应有过渡时间。

  

冷水浴应循序渐进,先用温水逐渐过渡到凉水,浴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避免冷水浴和温度骤变。

  特殊人群的额外防护

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和户外工作者是高温伤害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多关注和防护。

  


  

对于老年人,建议在高温天气每日测量两次血压,异常波动应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常用药物,确保规律服药。

  

孕妇应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注意休息,多补充水分,并警惕高温可能导致的早产风险。婴幼儿不宜使用过低温度的空调,避免直吹,注意观察有无脱水迹象。

  高温险情识别与应急处理

作为医生,我最希望大家掌握的是如何识别高温相关健康问题的早期信号并及时应对。

  

轻度中暑通常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可通过移至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缓解。

  


  

重度中暑则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体温超过40℃、皮肤干热、心率加快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区域。

  

一定要当发现有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抽搐等症状时,这是生命危险的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对于高温天气下的心血管问题,如胸闷、胸痛、气短、严重头痛等症状也不容忽视,这可能是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前兆,同样需要紧急医疗救助。

  写在最后

高温不仅仅是一个气象现象,更是一个严肃的公共健康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天气将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应对高温的知识和技能。

  


  

在我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看到太多本可避免的悲剧,这些悲剧的背后往往是知识的缺乏和风险的低估。请高温天气下,可以适当休息、睡觉,但切勿饮酒"消暑"、猛冲冷水澡或开超低温空调、在高温下剧烈运动。

  

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和家人的夏季健康保驾护航。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健康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高温热浪死亡风险评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报告》《热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与预防指南》《极端高温天气下健康保护专家共识》

“热死的人越来越多?专家劝告:天热可睡觉,也别做这3件事” 的相关文章

歼10刚在印巴一战成名,国安部就抓捕出卖我国战机间谍,不容原谅

歼10刚在印巴一战成名,国安部就抓捕出卖我国战机间谍,不容原谅

   在印巴冲突中,中国制造的歼 - 10C战机成为了各方瞩目的焦点,其展现出的强大实战能力,令不少国家都为之动心。...

后续来了!三亚卫健委对“琼B120BB”事件发声,网友把他老底揭穿

后续来了!三亚卫健委对“琼B120BB”事件发声,网友把他老底揭穿

   近日,一辆车牌号为“琼B120BB”的救护车火了!    可惜的...

福建8岁男童失踪第十一天,还是没想到,令人恶心的一幕出现了!

福建8岁男童失踪第十一天,还是没想到,令人恶心的一幕出现了!

  前言   在福建莆田仙游县的石谷解景区,有这样一场让人非常揪心的寻人行动,而这样一场行动也是从今年...

广州名中医张北平主任去世,年仅52岁,死因曝光,为何自己治不好

广州名中医张北平主任去世,年仅52岁,死因曝光,为何自己治不好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中医院发布讣告,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专科带头人张北平同志,因病于2025年5月9日逝世,享年52岁。...

泪目!郑钦文2-0萨巴伦卡,超194万奖金,开心笑了,高举双拳欢呼

泪目!郑钦文2-0萨巴伦卡,超194万奖金,开心笑了,高举双拳欢呼

   北京时间5月15日,WTA1000罗马站1/4决赛,郑钦文对阵萨巴伦卡,最终郑钦文2-0击败了萨巴伦卡,拿到了超过194万人民币的奖金。赛后的郑钦文开心...

破防了!山东为救人考生破例开补考!患病同学醒来第一句看哭全网

破防了!山东为救人考生破例开补考!患病同学醒来第一句看哭全网

   大好消息!官网已经发通知,    姜昭鹏同学因为救人而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