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公积金 放大招了
热
当北京市宣布支持缴存人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时,这场覆盖超30个城市的公积金政策改革,正以“破壁者”的姿态重构住房金融格局。3万亿住房公积金从“沉睡账户”转向“民生活水”,折射出中国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在存量时代的关键转型——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范式切换,既是应对房地产深度调整的应急之策,更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长效机制。
政策破局:从“专款专用”到“精准滴灌”的认知革命
公积金支付首付政策的落地,本质是对传统风险管控逻辑的突破。2022年前,83%的城市禁止公积金直接支付首付,核心担忧在于“首付能力不足可能暴露现金流缺陷”。但当前市场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2024年公积金贷款中首套房占比达86.86%,40岁以下群体贷款占比82.13%,纯刚需自住成为绝对主流。深圳、成都等地的实践显示,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后,刚需购房者首付周期平均缩短4.2个月,资金杠杆效率提升37%。这种“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的调控方式,既避免了投资客借机入场,又切实降低了新市民的购房门槛。
效率重构:打破“资金沉淀”与“需求抑制”的死循环
公积金使用效率低下是长期痼疾。截至2024年末,全国公积金缴存余额10.93万亿元,但提取率仅76.15%,大量资金沉淀在账户中。以北京为例,2024年公积金租房提取人数达2200万,但购房提取占比不足30%。新政实施后,西安、杭州等城市试点“直系亲属共用额度”,允许购房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共同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单套房最高可释放资金超50万元。这种“家庭互助池”模式,既盘活了存量资金,又避免了“一人购房全家负债”的过度杠杆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岳阳等地将公积金使用场景延伸至物业费支付,2025年上半年该市物业费提取额同比增长215%,有效减轻了业主负担。
制度创新:从“封闭运行”到“开放生态”的系统升级
公积金改革的深层逻辑在于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开放生态。深圳与省内10城建立的协同机制,使异地贷款互认互通成为现实;北京推出的“公积金直付房租”模式,通过试点住房出租机构平台,实现公积金按月划转至出租方账户,2025年上半年已惠及12万租房群体。这些创新背后,是公积金制度与不动产登记、婚姻登记、社保等系统的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积金跨部门数据调用达1.68亿次,“亮码可办”覆盖率超90%,办事流程压缩60%以上。这种“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变革,标志着公积金管理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融合”。
风险防控:在“激活存量”与“守住底线”间寻找平衡
改革并非没有隐忧。部分城市出现的“假结婚套取公积金”“虚构购房合同骗贷”等案例,暴露出资金监管的薄弱环节。对此,广州、南京等地建立“购房行为真实性核验系统”,通过与税务、民政部门的数据比对,自动识别异常交易。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制度重构:2025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这既能增强资金流动性,又能通过标准化产品隔离风险。上海试点显示,资产证券化可使公积金贷款发放效率提升40%,同时将不良率控制在0.02%以内。
当3万亿公积金从“账户数字”转化为“民生温度”,这场改革的意义已超越住房领域。它证明,在存量经济时代,政策性金融工具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巨大红利。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助力新市民安居,从盘活存量资金到构建开放生态,公积金制度的每一次进化,都在重新定义“住有所居”的内涵。未来,随着灵活就业人员缴存试点扩大至36个城市,随着“公积金+租赁”“公积金+养老”等新模式的探索,这笔沉淀的民生资金,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更温暖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