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对夫妻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夏天的热浪不是开玩笑的,它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夺走生命。河南这对夫妻的悲剧提醒我们,中暑绝不是简单的"热晕了",而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医学急症。
今年夏天,河南某地气温飙升至40度以上,一对60多岁的夫妻在户外劳作时突然倒下。妻子先是出现头晕、恶心,丈夫紧接着也开始神志不清。家人紧急送医,但从发病到死亡,整个过程不到12个小时。医生诊断为重症中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射病。
这个案例让人痛心,更让人警醒。很多人以为中暑就是喝点水、吹吹风就能缓解的小毛病,殊不知它的杀伤力堪比心梗。
身体的"散热器"罢工了
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正常体温维持在37度左右。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我们的身体会通过出汗、血管扩张等方式散热。可是当这套"散热系统"彻底崩溃时,体温就会急剧上升。
热射病患者的体温往往超过40度,这时大脑、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开始"罢工"。就像电脑CPU过热会死机一样,人体各个器官在高温下也会停止正常工作。
这个过程往往发展迅速。从轻度中暑到热射病,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河南这对夫妻就是典型例子,上午还在田里干活,下午就再也没有醒来。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它就像身体的"空调遥控器"。高温环境下,这个"遥控器"会指挥全身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帮助散热。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时,散热效率大幅下降,体温开始失控上升。
死神来敲门的信号别忽视
中暑不是突然袭击,它会发出多次"警告"。轻度中暑时,人会感到头晕、乏力、恶心,体温略有升高。这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往往能化险为夷。
中度中暑症状更明显: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脉搏加快。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意识障碍,比如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这个阶段是抢救的黄金时间,绝不能掉以轻心。
重度中暑也就是热射病,死亡率高达70%以上。患者体温超过40度,皮肤反而变得干燥无汗,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此时各脏器功能开始衰竭,抢救难度极大。
有些人误以为中暑就是"热晕了",休息一下就好。实际上中暑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轻度不及时处理就会发展成重度。就像河南这对夫妻,可能在症状初期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高危人群要格外小心
并非所有人面对高温的抵抗力都一样。老年人是中暑的高危群体,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出汗功能减弱,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也在降低。
慢性病患者风险更大。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下,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更容易出现问题。服用某些药物,比如利尿剂、抗抑郁药,也会影响体温调节。
户外工作者面临的风险最直接。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等长期暴露在烈日下,加上劳动强度大,中暑概率显著增加。农民朋友更要注意,别为了抢收抢种而拿生命冒险。
儿童也是易感人群。他们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而且往往不会准确表达身体不适,容易被家长忽视。肥胖人群散热困难,脱水风险也更高。
救命的黄金法则要牢记
发现中暑患者,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是第一要务。脱掉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
补充水分有讲究。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千万别一次性灌大量白开水,容易引起水中毒。如果患者已经昏迷,绝对不能强行灌水,以免引起窒息。
物理降温要科学。用冰袋敷在患者的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处,这些地方血管表浅,降温效果明显。但要注意降温速度不能太快,目标是每小时降低1-2度。
重症患者必须立即送医。如果患者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说明已经发展为热射病,家庭处理无法挽救生命,必须争分夺秒送往医院。
医院会采用更专业的降温措施,比如冰毯降温、血液透析降温等,同时监测各脏器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
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高温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选择清晨或傍晚。穿着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戴帽子、打遮阳伞。随身携带水杯,及时补充水分,别等到口渴才喝水。
河南这对夫妻的悲剧本可以避免。如果他们能认识到中暑的严重性,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夏天的威力不容小觑,敬畏自然、保护自己,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9)
:1031-1037.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9.001.
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温中暑急救指南[EB/OL].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2023.
③.马青变,张劲松.热射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8)
:1089-1093.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