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睡觉时爱用瓷枕,不难受吗?其实瓷枕是为了方便女子
硬枕头比软枕头舒服?宋朝女人用行动打脸。
瓷枕这玩意儿现在看硌得慌,可北宋汴梁城里,家家户户炕头都摆着它。河北定窑遗址挖出来的碎瓷片里,枕头占了四成,比饭碗还多。
夏天睡布枕像捂痱子。宋朝没空调,汴梁七月湿度飙到80%,麻布枕头吸满汗馊得快。景德镇窑工在瓷枕底下开洞,热气从孔里窜出来,诗人梅尧臣写"瓷枕透骨凉",跟现在人抱冰西瓜一个道理。
更绝的是发型保护功能。宋朝贵妇梳个高髻得花两时辰,普通妇人盘发也要半炷香。邢窑出土的银锭形瓷枕,中间凹下去刚好卡脖子,后脑勺悬空不压发髻。磁州窑画片里女子侧卧瓷枕上,头发丝儿都不带乱的。
普通人家算过账:一床填粟壳的布枕顶多用三年,开线漏渣就得换。河南禹州扒村窑的素面瓷枕,出土时用了二十年只有几道划痕。南宋《梦粱录》里记着,临安商铺卖个粗布枕要50文,而钧窑次品瓷枕30文能拿下。
别被故宫那个定窑孩儿枕骗了。宋朝人买瓷枕首要图实用,其次才是讨彩头。磁州窑在枕面写"众中少语"劝丈夫别多嘴,耀州窑刻牡丹盼富贵,都是顺手的事。真讲究的贵妇反而不爱花哨,汝窑天青釉无纹瓷枕最抢手——凉得快还不勾头发。
元朝棉花一普及,瓷枕立马遭嫌弃。《农书》记载松江府棉枕"软如云团",价格比瓷枕还低三成。明朝更狠,江西产竹编空心枕,塞进薄荷叶既凉快又柔软,景德镇窑工都改行画花瓶去了。
现在大妈们逛博物馆总嘀咕:这硬疙瘩怎么睡人?她们忘了四十年前家家户户的竹夫人。科技改变生活,宋朝主妇要是有乳胶枕,谁还跟瓷器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