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巨轮被炸沉!一天两次爆炸,打法凶狠过伊朗
2025年7月初,红海再成全球瞩目的热点。一艘刚从中国珠海高栏港启航的大型货轮“魔法海洋号”,航行至红海战略咽喉曼德海峡不远处时,被也门胡塞武装精准打击,最终沉没。船上22名船员大多数被救,仍有2人生死未卜。这次袭击并非孤例,短短一天内区域又发生两起类似爆炸,显示局势远超寻常紧张,此类“灰色地带”冲突已彻底颠覆了中东航运的安全常态。
胡塞武装此次进攻堪称极具计划性。他们借助雷达锁定目标,三次无线警告发出后,很快就用五枚反舰导弹、自爆快艇和自杀无人机对货轮实施连环式攻击,从尖舱到机舱,几乎没有盲区。货轮随即深陷火海,部分船员仓皇弃船逃生。这类“组合拳”打法,已经成为胡塞的王牌套路,不再仅仅是骚扰式的袭击,而是明确要让目标难有生还机会。
值得玩味的是,“魔法海洋号”挂的是利比里亚旗,实际运营主体来自希腊,却因去年曾到访以色列港口,被认定为“封锁对象”。胡塞武装通过公开航运记录,筛选所有和以色列发生过贸易往来的船只,即使只是一次短暂停靠,也符合他们动武的“黑名单”标准。事实证明,一张小小的过境记录,如今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
胡塞的做法其实打得远不只是一艘又一艘的船。他们瞄准的是整条供应链,对全球航运公司的风险认知造成强烈冲击。许多大公司不得不暂停红海航线,选择耗时耗资的好望角绕道,保险、燃油、人力等成本直线上升。与此同时,部分中东港口因为航线变化纷纷洗牌,有的亏损巨大,有的暴涨订单,每一家相关企业都感受到新一轮地缘摩擦下的不确定性。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人深思,还因为它标志着传统“中立”观念在今天的红海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中国虽然没直接涉及军事行动,但巨轮遇袭提醒中国企业和决策层——想淡定置身事外,说到底很难。避险与保供如何权衡?外交努力是否足以换来航道安全?这些现实问题都变得不可回避。
红海,这条世界贸易要道,正在被一场低成本、高强度的代理人战争重塑。小范围爆炸逐步外溢成全球产业链动荡,每一次冲突,都如同给国际航运和供应链管理拉响警报。商船沉没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经济联系中的一根敏感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