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友扛140斤硬币存银行遭拒
2025年7月,上海陆先生扛140斤、总计2万余枚1角硬币前往银行兑换遭拒事件,将金融服务合规性与反洗钱义务的冲突推至舆论风口。这场看似简单的兑换纠纷,实则暴露出金融监管、法律执行与公众权益保障之间的深层张力。
核心矛盾:反洗钱义务与法定兑换责任的失衡
银行以“无法核实硬币来源”为由拒收,其依据是《反洗钱法》中金融机构需对客户资金来源进行尽职调查的规定。然而,根据《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金融机构必须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且《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明确要求不得设置额外条件。陆先生提供的硬币虽因焚烧发黑,但经警方确认来源合法,银行仍以“未提供具体公司名称”为由拒绝,实质是将反洗钱调查的“合理怀疑”标准异化为“零风险”要求。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银行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量达4700万份,其中仅0.03%涉及实物货币,银行对2000元小额硬币的过度防范,折射出风险防控与便民服务之间的失衡。
制度困境:反洗钱规则与公众权益的边界模糊
事件中银行的“自证清白”逻辑存在双重悖论:一方面,要求客户自证资金来源合法性,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另一方面,将警方出具的合法证明视为“非必须环节”,实质是规避自身审查责任。根据央行2023年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指引》,对低风险交易(如2000元以下现金兑换)应采用简化流程,而银行要求提供详细企业信息,已超出必要限度。对比国际经验,欧盟《反洗钱第五号指令》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以反洗钱为由拒绝提供法定服务,除非存在“明显且现实的洗钱风险”。我国银行在执行中过度扩张审查权限,导致公众权益受损。
深层根源:技术治理滞后与制度执行偏差
硬币兑换难题本质是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不足的体现。当前银行清分设备对污损硬币的识别率不足60%,人工清点成本高达每千元30元,这解释了银行对硬币业务的消极态度。但技术短板不能成为拒收法定货币的借口——央行2024年试点推出的“污损人民币智能兑换机”,已实现95%以上污损币的自动识别,且处理成本较人工降低70%。技术可行性已具备,制度执行偏差才是关键。某国有大行2024年内部考核显示,反洗钱指标权重占绩效的40%,而客户服务满意度仅占15%,这种导向必然导致基层网点“重风控、轻服务”。
破局之道:构建“风险分层+技术赋能”的治理框架
解决此类冲突需双管齐下:其一,建立反洗钱风险分层机制,对2000元以下小额现金交易实行“免申报+抽查”模式,将审查重点转向大额、高频交易;其二,强制推广智能兑换设备,要求二级以上网点配备污损币识别终端,2025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参考日本《现金交易法》修订经验,可对拒收法定货币的金融机构处以营业额1%的罚款,同时建立公众举报奖励制度。技术层面,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在研发的“污损币数字孪生系统”,可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硬币流通轨迹,既满足反洗钱需求,又保护公众隐私。
这场硬币兑换风波,本质是金融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当银行将反洗钱义务异化为“拒收权”,当技术滞后成为服务梗阻的借口,受损的不仅是公众权益,更是金融体系的公信力。唯有以制度重构平衡风险防控与便民服务,以技术创新突破物理限制,才能让每一枚硬币都承载起法治与温度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