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小暑热死牛,夜晚小暑凉飕飕”,今日小暑,今年小暑是白天?
空调遥控器找不着的三伏天,今年小暑卡着凌晨四点悄悄进门了!
老辈子传下来的“半夜小暑凉飕飕”真能救命?
瞅着手机上37℃的天气预报,咱们可得扒开农谚里的门道瞅个明白。
节气钟表咔咔走到7月7号凌晨四点的当口,老黄历上“夜小暑”三个字亮得晃眼。
菜市场买瓜的大妈们都在嘀咕,说今年瓜藤长得比往年慢半拍,该不会真是前半夜交接节气把热气给截胡了?
农科所数据倒是实在——最近十年五次夜小暑年份,平均高温天数比昼小暑少了整整八天。
但隔壁二大爷非说去年夜小暑照样热得他养的金鱼翻肚皮,这理儿到底该往哪头拧?
树叶子打着卷儿蔫巴的晌午,墙根底下蟋蟀倒开起了联欢会。
这些精怪虫子比人懂节气,早早就从玉米地搬进了小区车库。
气象台预警说未来十天有三次热浪突袭,可早市卖藕的老王硬是犟嘴:“老话搁这儿摆着呢!您瞅我这藕卖得比去年慢两成,准是夜小暑把暑气闷在锅里没爆开。”饭馆里切着莲藕的厨子们偷着乐,三伏天的凉拌藕片倒比往年多撒了半勺糖。
朋友圈里养生贴又开始刷屏,说什么“夜小暑宜静养”,可工地上的钢筋摸上去照样烫手。
外卖骑手头盔里垫着冰贴满街窜,嘴上念叨“宁可信农谚”却把藿香正气水当水喝。
说到底,管它是夜猫子小暑还是大晌午小暑,冰镇西瓜就着天气预报吃总没错。
老祖宗的智慧搁在空调房里当谈资还行,真要出门搬砖,还是得信气象台那个橙色高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