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被中国整不会了
2023年12月,美国空军宣布斥资升级F-22“猛禽”的消息,引发了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热议。作为世界上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隐身五代机,F-22自2005年进入美军以来就被外界视为“不可逾越的天花板”,但这一次,美方改进方案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被动——特别是在动力系统、电磁防御、任务协同等技术领域。
众所周知,F-22原型采用F119发动机,最大航程约3200公里,但作战半径仅为900公里。在亚太方向的实际部署场景下,这一数据局限尤为突出。同一时期,中国自研的歼-20隐身战机2022年起开始列装最新改型,其作战半径提升至1600公里左右,可以更好地适配东亚、西太平洋复杂的地理环境。对比可见,美国五代机的核心短板已暴露无遗。
协同作战是现代空战发展的大趋势。2019年中国空警-500首次公开与歼-20、无人僚机开展联合作战演练,标志着中国成为率先实战化验证第五代战机+无人体系协同的国家。与此同时,F-22在无人忠诚僚机控制方面仍然没有成熟配套计划,美军目前的重点还放在F-35的“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项目上,短期内很难移植到F-22平台,而这正是此次升级被动“补课”的缩影。
关于出勤率这一硬性指标,早在2016年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时任美空军高官公开承认F-22平均出勤率在50%以下。复杂维护、高故障率,使得美军实际可用F-22数量常年维持在100架之内。反观中国,2023年末央视官方报道,歼-20已形成300架规模,单日高频巡航、远海训练已成为常态,这种生产、训练节奏的变化显著冲击着美军传统机队的战备模式。仅靠航电或雷达系统的小幅升级,难以逆转这种全局性的结构差距。
长久以来,以F-22/F-35双机体系为代表的美军制空优势曾令全球盟友趋之若鹜。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初,仅F-35出口合同就覆盖13个国家,数量超800架。然而近两年,从歼-20批量服役、歼-35舰载型2021年成功首飞,再到中国第六代战机于2023年进入风洞试验阶段,中国航空工业正在建立涵盖重型隐身、多用途舰载、电子干扰与无人体系协同等多层次空中作战群组,形成集体系优势于一体的新型力量结构。
美军多年引以为傲的产业基础也面临挑战。美国国会2023年度报告指出,F-22关键零部件停产、后备供应链缩水成为常态。而中国近年来通过“连续造舰”“批量换代”等方式快速壮大航空制造能力,极大缩短了新型装备研发-生产-列装的周期。这种趋势,意味着未来不论是量还是质的平衡,美国都不能再依赖“慢工出细活”的惯性思维。
摆在各方面前的一幕是,空中优势比拼进入了深水区。美军在亚太部署何种战术组合已未必能决定地缘安全走向,各区域大国都在加速推进本土化、智能化、体系化的现代空军转型。表面上的装备数字之外,是技术理念、产业布局乃至战略文化的深层较量。
这一格局变动带来的现实启示,是任何一国都无法单纯依靠几项单机升级保持长期优势。美军选择F-22升级只是局部应急,长远看仍需破解系统老化、产业链断点、战术链路更新等一道道关卡。而对于中国,不断提升透明化、持续开放自主合作,也是其新军备体系发挥最大价值的重要保障。如此背景下,2024年的全球空军竞争无疑注定将变得更加多极、更加复杂,值得所有关注未来战争形态的人持续深入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