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把价格打下来不是真“榴莲自由” 品质与产量的平衡之道
最近,云南多地榴莲规模化试种成功引发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期待“榴莲自由”的到来。然而,试种成功是否意味着榴莲将走向平价?欣喜之余也有人担心榴莲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阳光玫瑰”?
榴莲原产于热带地区,我国市场长期依赖泰国、越南等地进口。近年来,国产榴莲通过创新套种模式、抗寒品种改良、错峰挂果等技术,逐步突破气候限制。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勐腊县等地试种的猫山王、金枕等品种已实现稳定挂果,验证了当地海拔、光照、湿度等条件对榴莲生长的适应性,为本土化种植热带水果探索出新路径。
但从试种成功到成熟上市还有一段路要走。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荣渝虹介绍,榴莲树为热带巨型常绿乔木,种植密度受限,且受气候波动热点话题、病虫害防治等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进口。她预计,消费者期待的“榴莲自由”可能需要5至10年,零售价短期难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东南亚多国持续扩大榴莲种植规模、拓宽对华出口渠道,叠加跨境物流成本降低与冷链技术优化,进口榴莲供给激增、成本下降,价格仍有下行空间。
国产化也好,进口成本降低也好,榴莲价格下降是预期中的事。这不禁让人想起曾经的高端水果“阳光玫瑰”葡萄,因各地广泛种植再加上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从每斤几百跌到不到10块,甚至更低。若按照2018年的价格,种植一亩“阳光玫瑰”能卖出20多万元,到2023年直接跌到5万左右。这两年,部分农户已放弃种植。产品价格的确被“打下来”了,但随之而来的负面连锁反应——口碑下降、市场萎缩、种植户不挣钱——也接踵而至。只把价格打下来不是真“榴莲自由” 品质与产量的平衡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