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进入3.0阶段 从“卖青苗”到生态共建
今年,中国创新药企的业务发展交易热潮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但也引发了市场对“青苗贱卖”的担忧。随着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管线开始以“全球共研”的姿态参与全球价值链,本土生物科技公司与跨国药企的合作逐渐从单一药物管线授权扩展到技术平台输出与临床研发合作。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企不再仅仅扮演“卖青苗”的角色,而是承担起“青苗”成长的责任,并能共享其成熟后的价值,甚至推动更多国产“青苗”的孵化。
行业观点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已从由跨国药企占据更多话语权的“中国研发,面向全球市场”阶段,进入“中国研发,融入全球生态”的3.0阶段。然而,新药研发始终充满风险,中国创新药在国内和欧美市场的价格差距依然显著。对于依靠实验室技术起步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来说,业务发展交易仍然是“出海”的重要一步,而获得跨国药企和资本市场认可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兼首席专家宋瑞霖表示,禁止业务发展交易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种市场反应。他强调,在创新药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医药创新的全球产业链定位不能仅限于做“研发管线的世界工厂”。
业务发展交易通常指创新药企将处于临床早期阶段的创新药管线转让给大型外资药企的行为,这种做法被一些业界人士质疑为“卖青苗”。因此,能否在获得理想收益的同时保留海外市场开发与商业化权利成为关键。近期,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了一项总交易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刷新了国产创新药业务发展交易的纪录。双方将在美国共同商业化管线比例分配美国市场利润或损失。这种新型的业务发展交易模式打破了以往中国创新药企“低参与、低回报”的固有印象。中国创新药进入3.0阶段 从“卖青苗”到生态共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