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满嘴网络热梗 我们该怎么办
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视频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的现象,这位老师提醒学生:“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我希望我的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面对孩子们满嘴“包的”“666”,你是否会感到惊讶?又该如何保持一份淡定?
      
      
当下,网络热梗如浪潮般一波接一波地席卷而来,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走进任何一所学校,你都可能听到学生们的交流中夹杂着“包的”“666”“奥利给”“栓Q”等网络流行语。
          
    
孩子们满嘴跑“梗”,无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内因来看,这些网络热梗有几个共同特征,比如语言极简、鲜活有趣、很好玩也很好用等等。相较于严肃的教科书式语言表达,网络热梗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关注,甚至觉得可以用跑“梗”来展现自我个性。
从外因来看,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广泛普及,青少年作为“网生一代”,从小便沉浸于网络空间之中。共青团中央2024年11月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经突破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3%。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日渐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日用而不觉”。
从传播来看热点话题,
网络热梗凭借其新潮特性、高渗透性,逐渐从线上网络世界延伸至线下现实生活
,成为青少年群体内部的“社交密码”,极大地提升了“梗”的传播效率。比如,“我真的栓Q”“芭比Q了”等词汇,在小学生之间口口相传,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在校园形成“滚雪球效应”。面对孩子满嘴网络热梗 我们该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