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病了禁渔五年变样了?鱼群归来生机现
长江病了禁渔五年变样了?鱼群归来生机现!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五年过去,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经历了显著变化。最新科考数据显示热点话题,长江正在缓慢恢复生机,但距离生态系统完全康复仍有漫长道路。
在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记录到单网次捕获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总量达43公斤,相较禁渔前增长210%。今年春季,多年未见的长江刀鲚在江西湖口段重现,这种曾因过度捕捞濒临灭绝的“长江第一鲜”如今形成稳定洄游种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声呐探测显示,长江中下游鱼类生物量较2018年增长近五成,尤其是体长15厘米以下的小型个体占比显著提高,表明鱼类有了安全长大的机会。
尽管普通鱼类资源明显恢复,但旗舰物种的保护形势依然严峻。2023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记录到江豚数量为1249头,虽比2017年增长23%,但距离历史种群规模仍有巨大差距。被誉为“长江活化石”的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中华鲟连续7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大型鱼类需要更长的恢复周期,一条中华鲟需要10-15年才能性成熟,而江豚每胎仅产1仔,繁殖率极低。禁渔成效要在这些物种上显现,可能还需等待下一个五年。
在鱼类资源回升的同时,科研团队发现了新的隐忧。长江干流水体微塑料平均浓度仍高达每立方米1200颗粒,部分江段检测出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型污染物。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长江口鳗苗体内塑化剂含量是欧盟食品安全标准的17倍。禁渔解决了过度捕捞问题,但水体污染、航道工程、岸线开发等压力依然存在。今年启动的“清废行动”已在沿岸查出238个违规排污口,证明流域综合治理仍任重道远。长江病了禁渔五年变样了?鱼群归来生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