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室温多少最合适?记住这个数字 避免暖气病找上门
天气越来越冷,冬天即将来临。一些北方城市已经提前供暖,没有供暖的地方也纷纷开启了空调和电暖器。然而,暖气一来,很多人会感到口干舌燥、莫名烦躁,这可能是“暖气病”的表现。
室内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暖气病”。秋冬时节空气干燥,使用取暖设备会使室内更加干燥,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如果室内温度太高且开窗通风较少,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繁殖旺盛,容易患上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温还会使人体周围血管扩张,脑供血减少,使人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此外,暖气较热时,人体水分散失更多,血液黏稠度增高,可能会引起疲乏无力、头晕恶心、血压下降,甚至心脏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
室温控制在18~24℃之间最为适宜。同时,湿度应保持在50%~60%左右。若房间内湿度太低,可以使用加湿器、摆放水盆或养殖绿色植物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多开窗通风也很重要,建议早晚各一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每天需要饮用1.5—2升水,保证人体不缺水,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和蔬菜,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尽量不要饮酒。适当锻炼身体,多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减少“暖气病”的发生。老年人和孩子更容易得“暖气病”,更应该加强防护,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强身健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