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18年了 中国探月的辉煌历程
18年前的今天,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奔赴月球,实现了中国探月“零”的突破。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终于成为生动的现实。卫星第一次成功近月制动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每个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和拥抱。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总设计师孙家栋紧紧地抱在一起,泪水湿润了两位古稀老人的眼眶。“绕起来了,绕起来了”,欧阳自远泪流满面地说出这八个字。孙家栋则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转过身偷偷擦眼泪。之前不论多么艰难的时刻,身边人都没见他哭。这一掬泪水饱含了多少感慨和幸福。
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为了这一天,多少人竭尽了全力。2004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只用了3年时间,第一次发射探月卫星就获得成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国家之一。但外人难以知晓在探月科研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艰辛。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给了欧阳自远极大震撼和启发。受此激励,欧阳自远从1958年起开始了关于探月的研究工作。他说:“人类会逐步离开地球去探索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我坚信中国一定会走进空间时代。”从1958年到1993年,欧阳自远带领团队花了35年的时间构建和充实了探月的科学队伍,具备了探月的能力。
孙家栋在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之前,在中国航天领域可谓功勋卓著。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等都与他有关。当75岁的孙家栋担起总设计师的重任时,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他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孙家栋的回答是:“国家需要热点话题,我就去做。”2007年是探月工程最关键的一年,孙家栋一年跑烂了四五双布鞋,从进入发射准备状态开始就天天坐镇在航天指挥中心。有次为了看清楚发动机,年近80的他不顾腰疼,直接趴在了地上钻下去看。
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后,时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的栾恩杰第一次萌生了探月的想法。探月工程启动后,他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这一年他64岁。队伍是全新的,每一个细节都要重新学习。栾恩杰带领团队“摸石头过河”,开展了将近30次各类大型试验,“连轴转”成了常态。最终,当卫星成功绕月,事先准备的故障模式预案一个也没用上。“嫦娥奔月”18年了 中国探月的辉煌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