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2800元电动自行车险被盗获赔1900元 信息不对称引发争议
去年10月,陕西的杨女士在当地一家电动自行车门店购车时,店主承诺只要材料齐全,车辆丢失后会赔偿一辆一模一样的新车。基于此,杨女士投保了2800元的盗抢险,并在店主指引下快速完成App投保。
然而今年8月,当她的车辆被盗并申请理赔时,保险公司却表示只能赔付1900元。杨女士感到困惑,因为当初店主承诺的是赔偿新车,现在不仅不赔车,还要扣除所谓的“车辆折旧费”。她联系保险客服后得知,赔付金额是根据购车款计算的,且要扣除折旧费用。当她去找店主对质时,对方却说不记得当时的情况了。
杨女士表示,在投保过程中,她甚至没有看到过保险合同,直到投保成功后才收到电子版文件,根本没有机会仔细阅读条款。她认为,这种“便捷”的投保方式背后隐藏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调查发现,杨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消费者反映,在投保时,保险客服并未主动告知核心免责内容,例如改装电动自行车不予赔偿等条款。等到出险时,这些免责条款便成为拒赔的理由。在线上投保过程中,普遍存在“先付费后看条款”的现象,导致消费者发现问题时已无法挽回。
专家分析指出,这种情况暴露出行业存在的问题:一是核心免责条款告知义务缺失,如未以显著方式提示“改装车不赔”等条款,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二是线上投保流程不合理,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三是部分保险公司利用格式条款扩大免责范围,将一些情况纳入免责事由,这类条款可能因违反法律而无效。投保2800元电动自行车险被盗获赔1900元 信息不对称引发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