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优化,让骑手“越跑越明白”
今后跑单时,荣晓路很难再连续“极限操作”了。
“单子几乎没断过,去厕所都是趁出餐慢的空当去的。”10月15日,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站点的专送骑手荣晓路,向《工人日报》记者展示他在今年8月一个雨天的“极限操作”——当天,他连续在线个小时,直到被系统“踢”下线才收工。
这一天,荣晓路一共送了82单,在站点150名骑手中排名第五,当天的“榜一”战绩是101单。
近期,外卖平台美团对“防疲劳”机制升级:如果连续多天跑单时间达到“极值”,站点会约谈骑手进行“强提醒”,要求骑手平衡好工作和健康,个别站点还试点通过线上管理,约束骑手极端过劳跑单情况。
2024年底开始,多家外卖平台陆续上线“防疲劳”机制。不过,美团骑手保障组相关负责人田冶坦言,对于骑手强制下线后,换个平台接着跑单的情况,仅靠单一平台很难约束。
由于平台累计的时长是骑手身上“有单”的时间,荣晓路所在站点的副站长苏卫东透露,即使是订单量较多的周末,也只有5名左右骑手用完时长。美团数据显示,目前日均触发8小时弹窗的骑手约占比18%,触发12小时强制下线%。
骑手们对于每一单的“性价比”格外在意。决定订单“性价比”的是一套涉及商家、用户、平台、骑手等多方的算法。28岁的上海专送骑手饶顶峰与这套算法“打交道”已有4年时间。
今年4月和9月,上海举行了两场关于算法和劳动规则的恳谈会,饶顶峰有机会和平台代表面对面“谈”算法。
今年,全国总工会将推动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作为开展2025年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的重点工作,更多的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像饶顶峰一样,对看不见的算法拥有了“话语权”。算法优化,让骑手“越跑越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