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租”酒店,“拯救”空置写字楼? 盘活闲置资产新路径
写字楼改造为拼租酒店最近成为一种新趋势。相对于酒店,商业综合体的租金回报率更稳定且租金更高热点话题。过去,将酒店改造成写字楼是业主们在经营不善时常用的策略,例如北京新闻大厦的成功案例,改造后收入增长了30%以上。然而,随着租赁需求萎缩和新增供应增加,许多写字楼面临空置问题,如何盘活这些资产成为行业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拼租”式酒店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将一栋闲置办公大楼分割出租给多个不同品牌的酒店,形成一个微型的“酒店生态圈”。例如,华住、锦江等大型酒店集团可以在同一栋楼内布局多个品牌,覆盖从预算有限的背包客到追求品质的商务人士等各类客群。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启动成本,还能最大化单一物业的坪效和品牌渗透率。
当前,企业对办公空间的需求更加灵活高效,缩减办公面积、暂缓扩张计划甚至退租成为普遍现象。互联网科技、金融以及教培行业也纷纷进入降本增效周期,导致空置率上升。一线城市的写字楼空置率持续高位徘徊,二三线城市的情况更为严峻。同时,大量新建写字楼项目集中入市,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
面对租金下行的压力,业主们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拼租”模式通过将写字楼分割出租给多个酒店运营商,快速产生现金流,缓解财务压力。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在一栋楼内多个品牌并存的情况下,统一管理和长期资本投入变得困难。公共设施的老化和服务品质下降也会损害所有酒店的声誉。此外,管理多个小租户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难度,可能引发内部价格战,影响品牌形象。
尽管如此,“拼租”模式短期内确实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盘活闲置资产的方式。它将酒店业的扩张需求与商业地产的闲置资源精准对接,缓解了业主的燃眉之急,也为中小酒店投资者创造了机会。未来,多功能、多业态融合体将成为主流,单一功能建筑的抗风险能力将逐渐减弱。“拼租”酒店,“拯救”空置写字楼? 盘活闲置资产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