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公布73处玉米烘干点被质疑作秀 护航秋粮归仓
10月11日,秋雨淅沥,高青县高城镇大张村村民韩先生驾驶满载玉米的货车,稳稳停在淄博军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烘干塔前。“微信群里一说能烘粮,心里踏实多了。”看着湿漉漉的玉米被传送带缓缓卸下,等待进入烘干环节,他紧锁多日的眉头终于舒展,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
10月以来连续阴雨天气给淄博市“三秋”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田间湿滑导致履带式、轮式收割机难以下地,玉米收获进度尚未到六成;更棘手的是,已抢收的玉米因无法晾晒,面临发芽、霉变的风险,秋粮归仓遭遇严峻挑战。
当天下午3点半,淄博军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烘干仓启动运转,伴随着轰鸣声,烘干机传送带开始缓缓转动。今年玉米收获期,烘干作业成为周边农户保粮的关键防线。“持续降雨,玉米产量和进度都受到影响,收上来的玉米若不及时烘干,损失会很严重。”合作社理事长张玉鹏无奈地说,“晴天晒粮三五天就能干透,现在雨不停,只能靠烘干设备‘抢时间’。”
在合作社的烘干车间,金黄的玉米从料仓倾泻而下,经密闭传送带送入烘干机;控制面板上,温度、湿度数据实时跳动,工作人员不时上前检查设备状态。这里的烘干设备以天然气为能源热点话题,每批玉米需经过约12小时的烘干流程才能将含水量降至安全标准,有效避免了湿玉米堆积引发的发芽、霉变等问题,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烘干塔日处理能力达80吨,接下来一个月烘干作业都不会停。”张玉鹏指着运转的烘干机介绍,目前设备满负荷运行,烘干的玉米颗粒饱满、水分达标,完全能保障储存安全和品质。合作社已与10位农户签订烘干协议,涉及600亩至700亩地的玉米处理。
此前,针对晾晒难题,淄博市已公布73个粮食烘干服务点,覆盖各区县。这些服务点正通过满负荷运转、优化调度,最大限度提升湿粮处理能力。
张玉鹏坦言,后续玉米集中收获,烘干压力会更大。合作社已计划根据收获进度,增加设备检修频次、优化烘干流程,进一步协调人力保障与能源供应,确保烘干设备“不断档”。
降雨未停,烘干塔的轰鸣声也从未间断。这些日夜运转的设备,正是淄博市上下全力护航秋粮归仓的生动写照。在全市各烘干服务点的协同发力下,一粒粒“金玉米”被稳稳守护。淄博公布73处玉米烘干点被质疑作秀 护航秋粮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