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爆发,成色几何?
今年以来的储能市场超预期增长,为何“一芯难求”却价格持稳?短期抢装效应消退之后,持续繁荣的支点有哪些?
2025年9月开始,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大容量电芯出现了供应紧张。部分储能电芯制造商表示,储能系统集成商关注的首要问题已不是价格,而是交付周期。
“一芯难求”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头部电芯厂商的生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第二梯队厂商的产能利用率2025年二季度开始也普遍超过80%,有的订单甚至已排至2026年交付。
电芯产线加班加点,努力赶上全球储能市场快速增长的势头。
据新能源行业资讯机构InfoLink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240.2GWh,同比增长106.1%。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达到23.03GW/56.12GWh(功率/能量),两个指标同比增长均超过68%,累计装机功率和能量分别突破100GW和240GWh。
数据印证了储能市场的高景气度,但价格走势却并未与之同步。即便“一芯难求”,储能系统的价格却并未明显上涨,新的中标价格还创下新低,似乎与市场规律相左。市场的关注点在于,本轮以政策变化作为最大驱动力的储能“抢装潮”之后,如此高增速是否可持续?
全球储能市场同步扩张
过去四年间,全球储能市场经历了从零星布局与政策试点,到商业化落地与规模化扩张的产业周期。
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从2021年全年不到50GWh,增长到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240GWh,InfoLink预计全年可达460GWh,年化增速超过70%。在占据全球需求侧九成的中国市场,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功率从2021年的个位数增长到100GW以上,装机能量从12GWh增长到240G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