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家改变美洲大豆贸易格局 供应链去风险化策略显现
中国买家改变美洲大豆贸易格局 供应链去风险化策略显现!美洲地区是全球大豆的主要产区,其中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过去主要从美国进口大豆。
然而,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预计,2025年巴西大豆出口总量将达到1.1亿吨,超过2023年的最高纪录。数据显示,中国是巴西大豆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截至今年,巴西79.9%的大豆出口至中国热点话题。中国海关总署的报告也显示,2025年1-8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为7331.24万吨,其中巴西占比71.6%,而美国占比降至22.8%。自2025年5月以来,中国没有再购买美国大豆。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减少对美国大豆依赖的趋势,转而加强与巴西的合作。这不仅体现了粮食安全主导下的“供应链去风险化”策略,也反映出美国大豆在贸易政策影响下竞争力下降。美洲大豆贸易格局正从北美向南美转移。
美洲大豆贸易格局的变化本质上是美国长期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结果。在中国买家看来,选择巴西而非美国是基于价格、供应稳定性、贸易环境、汇率因素以及长期战略合作的理性决策。尽管中美在2020年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仍加征高额关税,导致中国买家采购美国大豆时面临额外成本,削弱了美国大豆的价格竞争力。相比之下,巴西与中国在贸易政策上更为友好,双边贸易环境稳定,降低了企业的政策风险。巴西大豆产量和出口量持续增长,为中国买家提供了更稳定的货源保障,降低了因供应波动带来的风险。
美国以“美国优先”为核心,忽视全球化下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单方面关税壁垒和极限施压手段试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却反噬了关键产业的竞争力。美国单边主义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使得中国企业在2025年与美国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的意愿降低。据美国谷物协会统计,2025年中国买家与美国大豆出口商签订的长期合同量同比下降30%,而转向巴西的合同量增长45%。中国买家改变美洲大豆贸易格局 供应链去风险化策略显现